读经典润心灵育品德养行为【摘要】国学经典使人明智聪慧,只有走进古哲先贤心灵与名家大师对话,灵魂才能得到洗涤,知识才能得以增长,品德行为得以培养,人格才能得以提升。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带他们诵读经典,接触最具智慧和价值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化主题学习,结合生活实际时时处处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可以奠定学生一生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的基础,成为学生一生去不断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根基。【关键词】国学诵读育品德养行为研究背景:去年,新接手了一个三年级的班,在短短的几天接触当中,发现孩子们乖巧可爱,纯朴但同时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任性,见到老师不够有礼,同学之间不够团结,没有互帮互助的风气,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作业马虎,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都没有养成。为此,我很着急,一心想着用什么办法把这个局面扭转过来。恰逢学校创建“书香校园”,大力倡导孩子们诵读国学经典和阅读课外书,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伍,做有德之人。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行为习惯培养的训练,从一开始就要求儿童“朝夕模仿、正确做到”,然后“积久成熟”,从模仿转化为“自成方圆”。我想:小学阶段是培养儿童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而国学经典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厚重人格品质,如果我们能利用这一段黄金时期,籍由先哲的风范,熏陶我们的孩子,引用先贤的智慧,教导禀性淳良的孩子,以经典浸润心灵,就能孕育孩子高尚的品德,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和习惯。于是,我决定从诵读国学经典开始,改变孩子们的风貌。国学经典有很多,如《大学》《论语》《中庸》《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等,其中《弟子规》短短1080字,360句,看似不起眼的一本书,实际却蕴含着做人做事的大智慧。它列举了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处世和求学时应有的礼仪规范,包含孩子日常生活应遵守的各种规则,教育孩子如何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诚实守信,如何起居饮食、穿着打扮,如何读书学习,如何做事、与人相处,如何面对不良环境等。这些,对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是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好教材。就这样,我开始带着孩子诵读《弟子规》,孩子们的品德行为在悄然发生变化。具体做法:一、创设氛围,吟读背诵德育不仅在于说教,还在于熏陶感染。我校注重设计德育环境,在教学楼、宿舍楼、风雨操场、学生饭堂等地方张贴了大量的儒家修身治学名言、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弟子规》《三字经》以及一些文明标语、温馨提示等,尽量让校园内的每件事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时时处处让孩子受到经典文化气息的熏陶。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弟子规》我也把《弟子规》的内容按孝敬父母、做人做事、与人相处、早睡早起、讲究卫生、合理膳食,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借人东西等分门别类张贴在教室四周,并且每周定时更换。这样,孩子们随时随地都能边读边理解《弟子规》。每天早上早读前十分钟,我会让孩子们自由诵读《弟子规》,读的时候,只需要用眼睛看,耳朵听,身心放松跟着念就行了。这种诵读方式,能让孩子们的身心安静下来,提高学习的注意力。午休13:10起床后,我会在教室播放《弟子规》的吟诵或歌曲,让孩子们跟着吟唱。孩子们在听、吟、唱、赏的同时也能陶冶性情,而且能以更好的精神状态进行学习。为了激发孩子们读经典的热情,自由诵读了两个星期之后,我要求孩子们和我一起背诵。在不耽误课堂学习的情况下,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背诵,要求一周背完,并与老师竞赛。擂台一搭,孩子们热情高涨,纷纷行动,两天的时间就有十位同学全部背完,取得了个人擂主。个人的胜利,还不是最后的胜利,只有整个小组的胜利才是最后的成功。再看看教室,有的三五成群一块背,有的一个人低头默默背。我呢,也不甘落后,一有时间最后就背。每当听到我背一句,总有许多同学接背下句。一个星期到了,很多同学都是能提前背完我分别对个人擂主和小级擂主进行了颁奖,而那些没背完的同学,也纷纷表示下周一定完成任务。就这样,同学们不知不觉已经把《弟子规》熟记于心了二、利用班会,深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