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藁城市第七中学-贾利平近两年来,随着中考试题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化,试题的阅读考查力度也不断加大.阅读题是中考的强档题,这类题的主观性强,是学生失分的”重灾区”.《河北省2006年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生学生考试语文学科说明》中对现代文作出如下要求:1.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2.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3.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的态度、观点、感情。5.筛选并提出文章中的重要信息。6.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7.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8.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就某一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有些学生做阅读题时,全凭自己的感觉答题,其实,答阅读题也是有技巧可寻的。以下是针对《考试说明》,提出的几种答题技巧:一、看分值答题法:可以从试题的分值中推测答题的要点。如一道题给的分值是3分,答案可能就有3个要点,一个要点一分,所以从试题所给的分值中,我们就能推测答案的要点和要求的字数。例如:2005年陕西省中考题中第13题:目前一般有哪几种消暖雾的方法?文中提到的咱们陕西的消雾作业属于其中哪一种?(3分)答案是:3种。“加热法”、“吸湿法”、“人工搅动混合法”。文中提到的属于第二种。二、用原文答题法:做题要牢牢地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作答,既要体现个性和独特见解,又要较好地忠实于作者的主张。具体作法是:把所问问题中的关键词句还原到原文中去,再靠船下篙,一般来说,答案就在该关键词句的上下面。例如:2005年江苏省中考试题中第18题:作者所说的“常想一二”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在原文第10段紧靠着问题中关键词“常想一二就是”后面的句子就是本题的答案。三、两步法阅读题中时常会问到:一句(一段)话在文中的作用。第一步:我们首先看这个句子(段落)是在文章中的哪个位置,开头?中间还是结尾?如果是在开头,则有以下几种可能:点明中心、设置悬念、总领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如果是在中间,则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如果是在结尾,则起到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结构完整……第二步:答题格式可固定为:在内容上,起到……;在结构上,起到……(省略号内容再具体到上一步去相对应)例如:《2005年陕西省课改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中第13题:“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涉及到‘我’帮助程海修改作文一事,从全文结构来看,这样写有哪些作用?”(注意,本题只问到结构)答案是:修改作文一事既是文章的缘起,又对交换饭卡起了铺垫和衬托作用,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四、三步走法在说明文当中经常出此类问题,即问“一个副词(全部、部分、都、大概、可能、据说……)能否删去?”回答此类问题可分为三步:①不能;②解释该副词在本文当中的含义;③如果去掉,句子显得太绝对化了,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生动性、准确性、严密性)。例如:《山西省2005年实验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中第13题:“文中加线中的‘据说’一词能否去掉,结合说明文语言特点作简要分析。”答案:不能,“据说”说明没有确切的史料证明,所引资料是听来的,去掉则变成肯定,与事实不符,也不符合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要求。五、三析法同学们认为最难回答的,莫过于“理解句子的含义及作用”这一类题目其实这类题目也不一定的答题技巧:我们可以首先分析句子的特点及位置;再分析其在表意和结构上的作用最后,结合语境,分析哪个是句子表达时最关键的词语,指出其语境义。例如:《河南省2005年高级中等学校招生学业考试》中第12题“第(11)段中“期待和自豪的泡沫怎样理解?”(3分)首先分析这是一个比喻句;其次,分析其表意为:所有的期待和自豪都像泡沫一样;最后分析其中的关键词为“期待”和“自豪”、“泡沫”,结合语境,答案为:①老人期待和自己的亲人在一起,期待和别人谈论自己的子孙;②为自己有这么多的子孙而自豪;③她对子孙的期待如同泡沫一般不可实现。六、进入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