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徐茹【教材分析】《桂林山水》选自语文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第三课。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水、桂林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设计思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记,教学时,教师先建立文本与语文知识的联系,用名人名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阅读的愿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然后,通过学文,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学生随着有声有色的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达到入情入境的境界,使情和景的自然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概括课文主要内容。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重点1.正确、美观书写生字。2.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3.学习概括课文内容的两种方法。教学过程一、古诗导入,揭示课题。1.读描写桂林的诗句。(1)师:上课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先读读这些诗句。(2)师:我们一起来读读。2.了解古今名人对桂林的赞美。师:赞美桂林山水的古诗,数不胜数;古今中外的许多名人也都留下了赞美桂林的动人诗篇,唐代诗人柳宗元对朋友韩愈赞不绝口:“桂林多灵山,拔地峭竖,林立四野”。没有到过桂林的韩愈在《送桂州严大夫》诗中说出“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这样的千古名句。我国的开国元勋陈毅元帅在1963年游览桂林时写道:“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洞穴幽且深,处处呈奇观。桂林此三绝,足供一生看。愿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3.揭示课题过渡:桂林如此让人神往,今天我们来学习《桂林山水》。(板书课题)同学们齐读课题。1(1)看课题,知内容。一看到课题,马上知道这篇文章一定会写什么内容?(写桂林的山水)题目扩充法是概括课文内容的一种好方法。教师提示:听说过桂林的山水吗?桂林山水甲天下。(2)析名句,知含义。桂林山水甲天下引导理解:〔板书:“甲天下”〕从古到今,从中国到外国都知道我们国家的桂林山水甲天下。谁知道“甲”是什么意思?(甲是第一好的意思)师:对了。甲是第一的,咱们的桂林山水在天下是第一流的,最好的,最优美的。这是人们对桂林山水的赞美。师:桂林在广西。今天老师带你们到桂林去。看看桂林山水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是甲天下呢?(3)出示桂林旅游图,初步了解漓江。教师简介:中间这一条绿绿的、粗粗的代表的是漓江,桂林山水所指的是从桂林到阳朔这一段83公里的水程。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过渡:桂林美景、处处奇观,那么在课文中作者又是怎样描写桂林山水的呢?1.轻声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把自己读得最满意的自然段读给同桌听并纠正字音。3.出示句子,指导读准“啊”的变调。(1)课文中有几个字的读音发生了变化,是我们以前很少遇到的,老师指导读。(2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呀,绿得仿佛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的山真奇呀,奇得让你比拟不尽,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哇,秀得让你赞叹不已,像翠屏,像芙蓉,像玉笋,重峦叠嶂,清秀绮丽;桂林的山真险哪,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2)学生齐读句子。4.检查预习闯三关第一关:我能读正确。(开火车)扩散攀登山脉比拟碧玉簪第二关:我会读,我能连。(1)请正确读出词语,并和文中所描写的事物连起来。(板演)(2)还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你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