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学生说谎当然,从道德的角度来说,学生说谎是不对的。因此,我们在理解学生说谎、接受学生说谎的同时,还要想出一些方法来防止学生说谎,特别是对别人有伤害的谎言,引导他们讲真话,然后根据实情采取相应的方法来教育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第一,处理突发事件时,最好采取冷处理。班主任要先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然后进行调查,在掌握实际情况之后,再去处理。假如你发现某位学生犯了比较严重的错误,很气愤,这个时候你最好不要立刻去找当事人解决问题,因为在这个时候,从感情上来讲,你的理智很可能失去控制;在失去理智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不是要了解情况以教育学生,而是要抓住把柄批评他,甚至是惩罚他。在师生之间剑拔弩张的情况下,学生会“随机应变”,想着法子编谎言为自己开脱,以逃避惩罚。于是,在谎言之下,简单的事情也会变复杂。我认为,遇到上述情况最好先冷静下来,一方面调整情绪,另一方面抓紧时间悄悄地了解情况,等到摸清情况以后,你可装成无意中和当事人相遇的样子,随便聊聊,在他没有思想准备的时候,慢慢地引上正题。这时候,即使你只是知道了一点点,你也要装作知道了许多,甚至是全部。这样,他会讲出真情的,你就可以顺利地解决问题了。第二,如果有几个学生同时参与了某件错事,你想从中了解情况,你最好对他们做“隔离调查”。心理学上有一种“囚徒理论”,意思大致是这样的:两个或几个犯罪嫌疑人同时被抓,而警方一般会采取单独审讯的方式。在单独审讯时他们每个人都会这么想,如果对方招认我不招,那么我就可能被重判,而对方就可以减轻惩罚。于是在这种“趋利避害”的心理作用下,警方审讯的结果一般是两个人都会招认,或者至少有一个会招,于是真相大白。当然,我们不能用对囚徒的态度对待学生。但这种“囚徒理论”启发了我,假如有几个学生一起做了错事,如果一起叫来,他们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哥儿们义气,不能出卖朋友。这个时候,我把他们分开,进行个别交谈,先选比较诚实的学生,尽力减轻他的思想负担,讲明这一事件的严重性和我处理这一事件的决心和态度,从这位学生身上了解情况。然后再找其他的学生,胸有成竹地询问情况,这样我们教育学生的目的就达到了。第三,在向学生了解情况时,要注意场合,注意方式方法。首先,要注意场合。在涉及严重的问题时,最好和同学单独交谈,不要当着众人直接点名批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尊心,不管他是怎样的差劲,也不希望在大庭广众之下被人批评。其次,在与学生交谈时,要注意方式方法、语音语调,对学生要以礼相待,不能给学生这样一个感觉,你是把他放在一个对立面上,你想从他嘴里获取真情以惩罚他。你和学生的谈话要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他会觉得你是为了他好,你是在帮助他,这样他自然会讲真话的。第四,作为班主任还要注意用人格去影响学生。尽管说谎有一定的普遍性,我们不可避免一生不讲谎话,但我们可以努力使自己少讲谎话。所谓“身正为范”,对于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我们对他们有一种潜化默化的影响作用。因此,我们面对学生要努力讲真话,说到做到,以树立形象、提高威信,不能信口开河,更不能欺骗学生。否则我们怎么去要求学生讲真话呢?最后,我们要注意运用科学的管理,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管理风格,这种风格为学生设定了一个心理氛围,在不同的氛围中,学生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心理学家洛奇在一项研究中发现,在性格冷酷、刻板、专横的老师所管理的班集体中,学生的欺骗行为增多;在友好、民主的心理氛围中,学生的欺骗行为减少。因此,作为班主任,要注意运用科学的方法来管理学生,在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向心力,使学生信任、尊重老师,自觉地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