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雷雨》到《日出》——论曹禺戏剧的艺术成就09年春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091140342目录摘要………………………………………………………………………1关键词……………………………………………………………………1鲜明的时代烙印…………………………………………………………1独特的结构艺术…………………………………………………………2典型而丰满的形象塑造…………………………………………………3个性化、动作化的语言特色……………………………………………5结论………………………………………………………………………5参考资料…………………………………………………………………6从《雷雨》到《日出》——论曹禺戏剧的艺术成就【摘要】《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它的问世在中国话剧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中国现代话剧真正成熟的标志。《日出》的问世,进一步奠定了曹禺中国现代话剧第一人的地位,从《雷雨》到《日出》曹禺的话剧艺术更加成熟,创作了富有时代特征的戏剧冲突,塑造了众多性格丰满的人物形象,独特而严谨的结构艺术,个性化、动作话的语言风格,都给广大读者以深刻的印象,成为新一代的剧作家学习的楷模,其旺盛的艺术生命力,经久不衰,源远流长。【关键词】时代烙印人物形象结构艺术语言特色一、鲜明的时代烙印1934年,曹禺构思创作5年之久的《雷雨》终于问世,此剧以1925年前后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状况下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把笔触伸入一个富于时代特征的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内部,通过家庭矛盾和劳资冲突,从不同侧面揭露了封建制度的黑暗、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鲁大海和周朴园的冲突正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和无产矛盾已经开始激化,同时反映了资本主义吃人的本质;而周鲁两家的矛盾,周朴园和蘩漪、周朴园和侍萍、周平和蘩漪、周冲和四凤的矛盾,从伦理和情爱的角度抨击旧社会的黑暗,封建家长制的罪恶。正是在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座大山的双重毒害之下,一出封建资产阶级家庭悲剧不可避免。如果说《雷雨》着重表现的是一出家庭悲剧,那么《日出》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当时社会,它以19世纪30年代天津的都市生活为题材,是当时都市生活的一个缩影,揭露了“损不足而奉有余”残酷现实。以潘月亭为代表的“有余者”过着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放荡生活,然而黄省三、小东西等“不足者”,却穷困潦倒、衣不蔽体、食不果腹,黄为“有余者”奔波效命、而所得及其低微,即便如此,还要担心被开除的厄运,以至于每月仅仅10元5毛微波收入都成为他们的奢望,在无法抚养养他们的孩子时,作出不得不将其毒死的下策;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东西”,不堪忍受欺凌,竭力寻求救援,然而在那个尔虞我诈的社会里,她根本得不到真正的帮助,为她铺设的只有一条通往死亡之路,资产积极吃人本质暴露无遗。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资本主义的魔爪已伸社会的各个角落,陈白露——当年那个天真纯洁的校花,终因挡不住铜臭味的诱惑,而沦为腐朽堕落、玩世不恭的交际花;介于“有余”和“不足”之间李石清,为了能爬到“有余”的位置,他时而阿谀逢迎、时而要挟恐吓,奸诈狡猾、不折手段。而有余者之间也存在着你死我活的明争暗斗,自以为是的银行家潘月亭,最终不敌幕后股市操纵者金八,而负债累累,一败涂地。这些都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社会的的黑暗,必然带来民众的觉醒,作为五四运动以来的左翼现代剧作家的曹禺,当然不会无动于衷的。虽然作者在创作《雷雨》是没有意识到“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但是鲁大海形象已明显表现出了工人阶级对资产阶级罪恶的憎恶与抗争,蘩漪那种狂热“爱”则表现了对女性自由的向往,对封建势力的反抗。到了《日出》,作者已明显意识到要揭露“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方达生正是作为一个受过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精神洗礼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出现,他努力改变现状,寻求光明,寻找“日出”的地方,这些不都是五四以后新民主主义思想在在作者笔下的生动反映吗?从《雷雨》到《日出》,曹禺的笔下明显地印下时代的烙印,而从家庭悲剧到社会悲剧作者的创作题材更加深广,创作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