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教多学践行“六大解放”汉师附小张晓辉少教多学,顾名思义,就是老师少教,学生多学,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这里的“少教”不是教师投入的少,而是对老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老师备学情、备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少教”要求老师以学定教,有效地教、有针对性地教、启发性地教、创新性地教、发展性地教。有效地教是指学生会的不教,学生自主能学会的不教,学生探讨能获取知识的不教。有针对性地教,是指大多数学生已经学会,针对部分学生单独引导,或者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针对性地精讲。启发性地教,启迪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获得新知。创造性地教,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创新教学设计,创新教学行为,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发展性地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老师的引领下,积极学习、自主学习、享受学习的过程,让学习成为学生的渴望和需求,从而分享收获的喜悦。在少教多学的理念引领下,学生这鲜活的生命个体,就像火把,教师用智慧点燃学生生命之火,让其熊熊燃烧,生机勃勃,发光发热,而不是一个容器,让老师填充。怎样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就迫切要求教师少教多学,解放学生。一、少教多学,解放学生头脑。解放学生的头脑,使其潜心思考,鼓舞学生敢想、善想,沉下心来有深度地思考。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就会感受到克服困难的满足与愉快,因而对学习发生更大的兴趣,并诱发一种内驱力。《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些理念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少教多学,解放学生头脑,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潜心思考,深刻领悟作者的意图,和文本对话,和自己的内心对话,获得启迪,拥有自己独特的感悟。例如: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教师引领学生对照题目,思考既然写的是毁灭,为什么用大量的笔墨描写圆明园的辉煌?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深入思考,感悟到圆明园的壮观辉煌,美得让人心醉,然而这么壮美的东西一夜之间化为乌有,毁灭得更让人心碎。有的学生感悟到,写昔日的辉煌,更能体现出侵略者的野蛮和罪恶,激起了读者的痛心与仇恨。学生各抒己见,有感而发。在少教多学的课堂中,教师退位,学生进位,充分解放学生大脑,让学生当学习的主人。解放学生头脑,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对文本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更牢固,掌握得更扎实。二、少教多学,解放学生双手。解放学生的双手,鼓励学生敢于动手操作,善于动手实践,积极动手书写,手脑并用,获得的知识才更真实更永久。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新课标》提出:小学阶段让学生写一手好字,规范、端正、整洁,认识3000字,会写2500字,识字不在于多,而在于行款整齐、规范美观。崔峦老师讲到,小学每天语文课安排10分钟练字,指导孩子写字。毛笔字每周一节,培养练字意识,提高练字效果。在少教多学的课堂中,解放学生双手,在提笔练字中提高语文素养;解放学生的双手,在静心阅读中随时写下自己的心得;解放学生的双手,在遇到重点难点时动手操作实践加深理解;解放学生的双手,在学习语言文字的用法动笔写一写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三、少教多学,解放学生眼睛。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会欣赏,会观察。达尔文在总结自己为什么有如此大的成就时说:“我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解放学生的眼睛,就是鼓励学生敢看、善看,即敢于看书,善于看世界。学生在多看,多观察,多欣赏,丰富内心世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为创造奠定基础。在《“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中,解放学生眼睛,让学生默读课文,联系注释,观察插图,理解“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