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第一课时教学案例伏娟教学目标:1.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个人生活体会,来感悟文字叙述背后流露出的作者真情;2.学习散文写作中情感不同层次的表述方式;3.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教学重点、难点:1.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个人生活体会,来感悟文字叙述背后流露出的作者真情;3.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教学过程一、导语:人们都说:情至深处最动人。同学们真诚的笑容总是会感染我。同样写文章也贵在情真,真挚的情感,是朱自清先生笔下的父亲为自己买橘子过铁路时艰难的攀援,是晚自修过后妈妈递过来的那一杯热牛奶,是遭遇挫折时爸爸那热情的鼓励,是遇到委屈时爸爸妈妈理解的那份心情,亲情难舍,于平凡小事中寄寓一份深情,并且把这份情义表达得妥贴、真实、生动,亦是难能可贵,更是难得。那么今天我们就要来和大家分享这样的一篇文章,它平淡朴实,却蕴藏着一份刻骨的深情。板书:《项脊轩志》归有光二、初步感知1.检查预习,读生字,集体读课文。先妣(bǐ)老妪(yù)阖门(hé)象笏(hù)冥然(míng)异爨(cuàn)长号(háo)呱呱而泣(gū)婢女(bì)2.介绍作者、解题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明代著名散文家,善于记叙日常生活琐事,抒发真挚生活感受,著有《震川文集》。是“唐宋派”中成就最高的作家,主要成就在散文方面。解题:志,即记,是指一种文体。项脊轩,书斋名,名字取自作者先祖所居之地,除有怀宗追远之意,还有自我勉励之意。3.从标题设想一下文章会写什么内容?(概括主要内容由题目可见,文中一定会写一间书屋,不可能只写一间空屋?还会写人,即三个女人(祖母、母亲、妻子)。4.这三个女人都先于作者离开人世,但她们毕竟与作者一起经历了人世悲欢离合,见证了人世的沧桑变化,时至今日,当他独自面对小屋时,难免感慨万千,那文中有没有一句表达这种感情的句子?“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作文章概要:一间书屋三个女人两种情感)5.这句话出现在课文第二段的开头,在结构起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即承上启下,哪里承上?哪里启下。明确:多可喜承上文第一段;亦多可悲启下文。三、研析课文第一段1.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写项脊轩,那么让作者多可喜的是一间怎样的小屋呢?结合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翻译第一段)2.(以文带言)根据学生的翻译,点出本段重要字词句。(活用、古今义及特殊句式)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雨泽下注:下,名作状,向下。使不上漏:上,从上面。垣墙:名作动,砌上垣墙。借书满屋:满,使……满,摆满。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状语后置句。4.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那旧南阁子是什么样的?请你用文中的语言描述或者用简洁的词语概括一下它的特点。生答。明确:狭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破旧——“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阴暗——“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5.整个小屋营造了一种衰败、阴冷的凄清氛围。这样的小屋适合做书斋吗?为了让小屋富有情趣,作者对它进行了修缮。5.文中是如何描述修缮后的小屋的?你能一些形容词来表达小屋带给你的整体感受吗?生答。明确:“前辟四窗……室始洞然。”“杂植兰桂竹木于庭”“芳香的兰花、桂树、葱郁的竹林中掩映着一座小屋,斑驳的阳光透过树丛照进小屋平添了一份娴雅。此时的小屋变得明亮、富有生气、变得幽静、雅致、充满诗情画意。6.那么现在作者在这样的项脊轩中的心情怎样?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让你感受到了作者的这种心情?生答。参考:如偃仰啸歌和珊珊可爱7.现在请你穿越时空的隧道,化身为归有光置身于项脊轩,思考一下此时的你为什么会有这种可喜的心情呢?现在请各位“归有光”思考或探讨一下。学生思考表达自己的见解参考:老师对这种可喜的心情也有自己的理解,与同学们分享一下。一是我从“偃仰啸歌”看到了作者的读书情怀。读书读到兴致所在,这大概就是中国文人的读书情结,陶渊明也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想在这里,也反映了作者陶醉于读书生活,怡然自得的一种心态。二是小屋同时也是休憩的地方,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