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德育教育几点看法思想道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精神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标准。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作。教师从事的教育实践是一种道德实践。教育本身就具有深刻的道德内涵,教育这种以人为主体的教育实践活动,是以对人性善恶的认同为逻辑前提的。教师的道德素质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品质,会全面地展现在他的专业活动中,全部显示在学生的面前,成为影响学生和教育学生的现实力量。教师可以在一举手、一投足之间就自然的、率真的表现自己的风范,不是靠说教和强制,而是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就产生了教育的效应,而且那些价值导向、情感陶冶、意志磨砺、自我示范,统统都融入“无言之教”中,这种人格魅力可以说是最珍贵的资源和最有用的手段。因此,教师要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标准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需要。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在学校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高尚风格,形成青少年求知学习成长修身养德的好风气,下面就德育教育谈几点看法。一、加强教师“为人师表,身正为范”的引领作用教育是培养人的千秋大业,我们培养的人,不仅要有知识、有文化,更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还要育好人。“学高为师,身正乃范”,作为学生学习的主导,教师对学生的潜移质。在中学成长过程中,教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不仅要教好书,默化作用是直接的、持续的,甚至是终生的。可以说,教师德育功能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要求教师既要爱事业、爱学生、研究学生,以身立教,为学生做出表率,同时又自觉地投入到德育实施中,通过民主的课堂氛围、课堂实践等形式,言传身教,细心工作,保证德育工作顺利有效开展。(一)爱岗敬业,献身教育,以良好的师德影响学生。师德以敬业为基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这是对人民教师的真实写照。没有对教师职业社会价值的认同和追求,就不会有“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也就不可能对学生付出所有的爱心。因此,正确认识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培养教师敬业意识和奉献精神,是发挥教师德育功能的首要环节。只有自觉地传播先进文化,用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最能体现广大人民利益的,人类最进步、最高尚的道德培养和教育学生,才能积极面对自身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教学自觉、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诲人不倦的动力,也是感动学生使其乐于接受的力量;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就会更尊敬教师,努力学习教师传授的知识,仿效教师的优良品德和行为,从而更健康的成长。只要我们以真诚、平等、信任对待每一个学生,就一定能充分发挥德育功能的作用。(二)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用高尚的人格感召学生。乌伸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教师要发挥德育功能的作用,就要身教与言教并重,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凡事身体力行,做出榜样,要动之以情、以情育人,晓之以理、以理塑人,导之以行、以行正人。“教师的世界观、品行、生活、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要求学生文明修身,自己就要讲礼貌,谈吐文雅;要求学生衣着朴素、大方,自己就要端庄、整洁;要求学生言行一致,自己就要说到做到;要求学生说话诚实,自己就要表里如一。要发挥教师德育功能作用,教师的形象和影响,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内容。形势在发展,时代在前进,社会对教师的素质和内涵将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只有不断完善、不断创新,才能在素质个性化教育实践中不断开创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重在对德育实践和过程体验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对学生以后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决定性作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