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防护林工程的水土保持效益以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林为例梁高旭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及古代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举世瞩目,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严重影响和制约着黄土高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并且大量泥沙在下游的淤积使黄河已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也直接影响黄河下游的国土安全和工农业生产及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森林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为彻底改善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自1978年以来,黄土高原是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状况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状况黄河是中国乃至世界含沙量最高的河流,每年平均向三门峡以下地区倾泻泥沙约16亿t,多年平均含沙量为37.6kg/m3,最大可达590kg/m3,远远超过国内外各条大河,居世界河流含沙量之首。然而黄河泥沙主要来自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地区泛指太行山以西、日月山——贺兰山以东,阴山以南、秦岭以北的广大地区,其面积为62.38万km2。黄土高原土壤类型主要以黄棉土为主,呈粉沙状。有机质含量低,土层深厚,垂直节理发达,这是形成该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来源。黄土高原地区降雨年际及年内各季节分布不均,年雨量的50%~70%集中在7~9月的雨季,且多暴雨。大量研究表明,暴雨易形成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地区森林覆盖率仅为7.2%,加上灌木林及四旁树,森林覆盖率也仅13.4%。且森林分布不均,大约50%以上的森林和90%以上的天然森林分布在几个林区,如小陇山、六盘山、黄龙山、子午岭、秦岭、太行山、太岳山、关帝山、五台山、中条山等,而广大的黄土高原则是童山秃岭。因此,我国自1978年以来,黄土高原地区已成为防护林工程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其主要目的是防治该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62万k㎡的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模数大于500t/(k㎡·a)的水土流失面积达34万k㎡。,其中土壤侵蚀模数大于1000t/(k㎡·a)的中度以上侵蚀面积29万k㎡。,大于5000t/(k㎡·a)的强度以上侵蚀面积16.6万k㎡。,大于10000t/(k㎡·a)的极强度和剧烈侵蚀面积7.6万k㎡。。黄土高原分布着较大冲沟180多万条,每年冲蚀土壤22亿t,占全国土壤侵蚀总量的44%。黄土高原农田表土每年冲蚀0.2~1.5cm,随着地表沃土的流失,每年流失N、P、K总量4000万t,占全国N、P、K流失总量(1亿t)的40%。黄土高原防护林工程空间配置的原则黄土高原防护林工程空间配置的原则因害设防、层层设防、因地制宜和防护功能第一的原则,防止暴雨侵蚀和地形特征保证林分稳定适地适树、林水平衡的原则,根据土壤水分造林,保证已造林的成活率兼顾农村经济发展原则,防护林体系建设和退耕还林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三点依据。黄土高原防护林工程的空间配置与结构黄土高原防护林工程的空间配置与结构黄土塬面以及小于15°的平缓坡面是黄土区的主要农业用地,应以宽阔的塬面和宽梯田为主,配置以道路埂坎林带或林网、片状经济林、间作林、四旁植树等为主体的农田防护林体系。黄土斜坡(15°~25°)多为坡耕地或窄梯田,防护林体系以农林复合配置为宜,采用隔坡水平梯田(坡面带状林)、隔坡水平沟(水平沟为林带)等农林复合结构设计。隔坡宽度10~15m。造林树种为杏、梨、苹果、花椒等经济林树种。黄土陡坡(25°~35°)多为荒草地和弃耕地,过度放牧造成草灌覆盖率很低,鳞片状面蚀和沟蚀等侵蚀严重。应配置为坡面水土保持林,在较完整的坡面上,采用乔灌结合的异龄复层林带与草田相间的林牧复合防护林结构设计,水平沟整地。在面积较小或破碎坡面,采用全面造林,集水式鱼鳞坑整地。黄土急坡(>35°),应配置为水土保持林,采用人工促进封山育林,深根性乔灌草结合异龄复层结构,形成镶嵌在坡面上不规则小块状近自然植被景观。侵蚀沟系配置应为辅以谷坊等工程措施、封造结合形成的乔灌草防冲固沟拦沙滤水型侵蚀沟水土保持林。主沟沟底修建拦沙坝,营造速生乔木树种。侧沟沟底修建谷坊群,采用人工促进封沟育林育草,形成近自然植被。沟头配合沟头防护工程,营造深根性固土性强的乔灌木树种。沟坡的坡度多为>35。急险坡面,应实行全面封禁,采用人工撒种深根性乔灌草种,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