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一:专题教育——《走近古代犁具》开发和实施的成果。1、制作网站和powerpoint幻灯片2、制作犁具进行实地操作,并纂写论文。(附操作图:)3.附学生实践活动问题:生产工具的革新是古代中国农业进步的重要因素,但长期以来却没有革命性的进步。而且许多传统的工具到今天还在广泛使用,如镰刀、铁犁、连枷、翻耙等。你见过、使用过吗?请你利用身边的资源,到农村的亲戚家走访一趟,或在假日郊游、社会实践时到农家观察一下今天农村的生产状况,问问他们生产生活上的变化。写成小论文或调查报告,比如你认为与西方国家的农业相比中国农业的前景如何、应向什么方向发展、应做出什么样的改进?在这样的活动中可以锻炼你对社会的思考能力、对世界整体发展的感知能力及社会责任感。附二:专题教育——《走近古代犁具》的经验案例。1、基本背景:设计理念和思路:1、设计理念和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创设问题让学生参与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了解犁具、引导学生分析犁具发展变化背后的历史、犁具发展变化对社会带来了的巨大推动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我将这节课设计为《走近古代犁具》这样一个主题,目的是让学生走近古代犁具,了解古代犁具背后的历史,了解古代犁具变化给社会的影响。让学生打破固有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分析能力;同时让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展开历史想象,主动获取知识。2、专题分析本课内容是中国古代史中经济部分,把“犁具”作为一个专题来讲,本专题分三课时,第一课时让学生了解和制作古代犁具;第二课时分析犁具变化的原因;第三课时分析犁具变化给社会带来的影响。特别是犁具变化原因分析作为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来处理,基于以下原因:一是犁具在农具中的核心地位;二是犁具的变化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发展的需求,它的出现和改进也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三是透过犁具看历史,它也反映和表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如秦汉、隋唐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得力的农业政策、君王的重视、人民的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对犁具的推动。)。这节课重在借助计算机创设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犁具变化的原因,在探究中体会犁具变化给社会带来的作用。3、学生分析学生前面学习了春秋战国、秦汉、隋唐的历史,并且还通过网上资料和有关书籍制作出古代犁具和网页,有的同学到农村采风以及课外用犁具耕地的实验,这些都为在计算机环境下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利的知识基础。初一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认识问题的能力不高,对犁具比较陌生认识,理解犁具发展变化的原因有一定难度。这节课老师设疑问题利用网络创设丰富的历史画面,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联想,有利于学生理解认识犁具发展变化的原因,同时也认识到它的发展也带动了社会的进步。2、实践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打开网站首页(含古代犁具图片和背景音乐)导入:出示<<甲骨文>>设问:①这是什么?②这上面的字你认识吗?用甲骨文中的“犁”导入。说明犁具的历史悠久。引出课题──走进近古代犁具。一、犁具发展过程课前把同学分成五组,分别是原始社会、夏商西周社会组、春秋战国激发学生兴趣和注意力。据常识说出是甲骨文中的犁字。展示犁具模型(制作人说出犁具的计算机课件组、秦汉组、隋唐组让各组制作人分别展示各自犁具模型。设问:谁能按照历史发展顺序排列这些犁具?归纳学生的发言。并让各组制作人把模型的图片贴在黑板上。播放犁具动画。设问:这些犁具发展中变化比较大的在什么时期?老师给予评价。归纳学生发言。①材料变化比较大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引导学生看网页)②结构变化比较大的是秦汉时期;(引导学生看网页)③功能变化比较大的是隋唐时期。(引导学生看网页)这三个时期为什么有如此大变化?进入下一问题的探讨。一、春秋战国设问:春秋战国的历史特点?争霸的目的?及时作出鼓励性的评价。出示材料:据〈〈管子〉〉一书记载,齐国人有了铁针,农夫使用铁锄,工匠备有铁锤。齐国人用铁农具开沟挖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