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是LDL-C还是LDL颗粒?•今年,美国研究人员综合了多年临床在使用低密度脂蛋白颗粒数(LDL-P)、载脂蛋白B等检测分析物的临床试验上,对病人的诊断和治疗上的临床试验结果进行了荟萃分析(metaanalysis)。其结论是:目前可以使用载脂蛋白B(apo-B)代表LDL颗粒数(LPL-P),符合临床需求。在以往很长的时间里,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对高血脂病人进行诊断和监视,为什么现在开始考虑LDL-P?并且强调使用apoB与LDL-P在临床上基本一致?为了让大家对这个系列问题有较好的理解,本文对血脂检测与相关关内容进行综述。脂肪和脂蛋白代谢1、脂类代谢与脂蛋白。脂类是细胞能量和结构成分的来源,脂蛋白代谢是脂类代谢密不可分的重要内容,二者均极为必要。胆固醇和磷脂是细胞膜结构必要的。胆固醇是胆酸、维生素D和其他类固醇的前体。脂肪酸,被酯化形成三酰基甘油(甘油三酯[TG]),是高能量的代谢燃料,也是能量储存的最有效的形式。脂肪酸代谢的主要组织是肝脏、肌肉、脂肪组织,它们也是主要的储存库房。但是,憎水的脂类在水的环境下不能被自由运送;脂肪酸可与血浆白蛋白结合被运送,但其他脂类成为两性(亲水和憎水)脂蛋白颗粒的组分被运送和代谢。因此,脂类的代谢必须由脂蛋白参与。2、脂蛋白(lipoproteins),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形成的脂质-蛋白质复合物。脂蛋白中脂质与蛋白质之间没有共价键结合,多数是通过脂质的非极性部分与蛋白质组分之间以疏水性相互作用而结合在一起。通常用溶解特性、离心沉降行为和化学组成来鉴定脂蛋白的特性。3、脂蛋白的结构和分类。脂蛋白是大小不一和各种成分的球形(有时为平圆形),成形的外表面是亲水的;它们的内核含有不融合的憎水脂类(见图1)。脂蛋白颗粒的表面由两性磷脂双层膜、非酯化的胆固醇和载脂蛋白组成,核心由胆固醇酯和TG组成。可以从脂蛋白颗粒的大小、密度、漂浮常数,和电泳移动等确定脂蛋白。目前,按照血清在不同密度的条件下超离心分离各类脂蛋白为最常用的,按此分离的脂蛋白大致上为: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中间密度脂蛋白(I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在临床上对高脂血症病人以及冠脉综合征病人的诊断和治疗上,推进了全球临床实验室广泛采用简易快速的LDL-C和HDL-C的直接检测方法,用于病人的诊断和治疗目标、或对表面健康群体的健康筛查。需要注意的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致病因子是LDL,不是LDL-C。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将LDL-C视为LDL的量。为什么不可直接对LDL定量?LDL定量与LDL-C有什么差别?上述内容清楚地说明,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是低密度脂蛋白(LDL)。但是,限于至今对脂蛋白检测方法的局限性,其存在以下问题:(1)区分高、低密度脂蛋白的经典方法是超离心。脂蛋白的这些名称也即按照离心时样品所处的盐密度高低来命名的,但是从来没有真正得到纯化的各类脂蛋白作为这些脂蛋白的参考物质。超离心分离的高、低密度脂蛋白,本身只是依据盐溶液的比重区分的脂蛋白。其实这样分离的脂蛋白无法真正认可是纯的脂蛋白。因此,借胆固醇量表示脂蛋白量从本质上难以说明量值的溯源性。(2)美国疾病和预防中心(CDC)测定LDL-C的Abell-Kendall胆固醇方法经过酯化、抽提步骤后,最后被检测的可以确认是胆固醇;同时使用纯胆固醇为标准物质,所以在检测血清样品中的胆固醇实现了溯源性。(3)由于采用检测胆固醇的方法对超离心的脂蛋白进行定量,所以,今天对这些脂蛋白的定量均以脂蛋白胆固醇表示。这也是对脂蛋白定量唯一可行的做法,所以,对LDL的定量自然被改成LDL-C。这样的认识还必须有一个认识为前提,即样品内LDL含量(颗粒数)的多少,假设每个LDL内胆固醇含量大致相似,LDL-C是可以代表LDL颗粒的量。这样的认识现在遭遇了严重挑战,目前面临的问题是两个:一是现有的所有LDL-C直接法方法学存在严重问题,它们与CDC的经典LDL-C方法不相符;特别在真正需要LDL信息的那些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和老年病人,问题更大。二是致病的不是LDL-C,是LDL!是一个个LDL颗粒。在LDL颗粒中含有的胆固醇含量并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