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学习重点及难点第一章远古及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一、概念:泥板书舍,纸草书,文士学校,职官学校,古儒学校二、原始教育的特征远古的原始人类的教育,由于处于史前时代,缺乏可考证的文献;而考古学者发掘的资料也尚不能说明问题;我们只有采取以今例古的方法,略举其轮廓。根据以上的叙述,原始教育的特征有如下一些:1.教育是在劳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在原始社会,教育原与生产劳动直接联系(到了阶级社会才分离开来),并为当时的生产服务;2.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在原始公社,老年人对新生一代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教育,决不是盲目不自觉的,可见“无意识地模仿”之说毫无根据。3.由于原始社会不存在剥削、压迫的现象,没有阶级,所以,教育也没有阶级性。那种教育属于公共性质,是完全平等的。在氏族社会,男女两性间的教育逐渐有所差别,这是由于社会劳动的分工所引起的。4.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同生活结合在一起、是多方面的。只因当时生产力很低社会生活简单,所以教育的内容也较贫乏,教育的组织和方法都还处在萌芽状态(后来才渐趋复杂、丰富);因此,我们在认识原始社会教育的性质以后,不可把它过分理想化。5.原始社会的教育为原始社会的发展情况所制约,它恰为满足当时社会的经济和文化的要求,和阶级社会中把教育看成特权阶级的专利品,并使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截然不同。因而对于当时社会的进步作出了贡献,它完全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二、文明古国学校教育的特征东方文明古国的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特征。首先,人类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是由东方开始的。人类教育的发达是以东方民族为先的。古代东方奴隶制国家早于欧洲的奴隶制国家而出现,学校也首先产生于东方各国。恩格斯认为,从原始社会跨入奴隶社会是一大进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使人类文化生活和精神文明快速发展。东方国家首先完成这个伟大使命。其次,古代东方教育反映当时社会前进的多种需要,其内容是丰富的,范围是广泛的。它为巩固奴隶主阶级的阶级统治,传播了阶级政治及当时经济、文化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埃及是依靠宫廷和政府机关设置学校,培养统治成员和行政才干,来强化阶级统治的。印度和巴比伦是依凭宗教教育,通过诵读《呔陀经》等,达到控制思想意识、安定社会秩序的目的。各国都资助教育培植统治阶级期望的下一代,叫他们坚信统治者所认可的伦理思想、法权观念、是非标准和生活常规,更要他们掌握权谋治术,借以延续奴隶制度。文明古国的教育内容还反映在生产斗争领域。埃及为利用尼罗河定期泛滥而使农产丰收,极需天文、历法、测量、水利等科学知识。自然科学就成为古埃及的重要教学内容。当然,古代人智初开,巨大规模而高度精确的科学研究是无条件进行的,但人们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就感性认识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预以思想加工,从而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文化科学方面获得了初1步发展。所以多数东方古国不但天文、历法、数学、医学上有所成就,而且在诗歌、艺术、文学、哲学方面也有所发展。这些绚丽多彩的智慧之花,无一不是教育传授的内容。其三,教育机构多样化,出现了满足不同层次需要的各类学校。宫廷学校、祭祀学校、寺庙学校、文土学校等等,一一出现。这些初级学校和高等学府、公立和私立的教育场所,种类众多,形态各殊,有助于满足不同统治阶级的需要,但其等级性是森严的,其适应力也是相当强大的。其四,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东方文明古国是尊师重道而严格要求教师的广大教师在努力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寻觅诀窍,从而奠定了教育学识的初基,虽则是不成体系,而且水平是不高的。其五,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本质仍然是奴隶社会的教育。它首先是建立在奴隶阶级野蛮而残酷地压迫奴隶阶级的基础之上的,其教育仅是少数统治者的特权只招收上层社会的子弟,广大奴隶被侮辱为仅能说话的牲畜或工具,无权进学校受教育;就是在统治阶级内部,教育也有严格的界线。等级森严;没有固定的学习年限,教学内容渗透着神学精神且脱离生产劳动。第二章古代希腊教育一、概念:五项竞技,产婆术,三艺,四艺二、斯巴达教育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