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彩画唐代彩画主要是朱白彩画,红绿彩画,五彩彩画。1.朱白彩画初唐时期,盛行朱白彩画,通体涂朱,辅以白壁。这一形式基本是沿自于春秋时期,是最传统的彩画样式,至明清时依然有延续。而且这一时期的彩画样式流入日本,对日本建筑产生了很大影响。图1东汉壁画中丹柱白壁图2初唐壁画中梁柱等木构件表面通体涂朱图3初唐壁画、文物木构件通体涂朱2图4辽代绘画显示依旧沿袭唐代的朱白涂饰日本奈良时代引进大陆样式建造宫室,“青瓦丹柱”便作为新样式的重要特点而区别于日本本土的掘立柱式建筑的木色风格,奠定了平安时代以后和样建筑的基本色调。图5日本奈良时期引进隋代装饰风格2.关于“七朱八白”唐代彩画阑额上有间断的白色长条,宋《营造法式》中称其为“七朱八白”。其源自于唐代建筑的“重楣”结构——双重阑额。中晚唐时期,阑额简化为单层阑额,其彩画装饰却依然模仿重楣之形,刷出“七朱八白”样式。图6唐代建筑重楣结构3图7唐代壁画中重楣结构在彩画中的影响图8宋代保国寺大殿依旧延用了唐代朱白彩画3.红绿彩画随着斗拱铺作层的完善,这部分的装饰开始变化,形成了一种以朱白为主,青绿为辅的彩画样式。主要的梁柱拱椽依然涂朱,斗、窗棂、驼峰等构件刷绿,构件端头涂白。图9壁画中反映的红绿彩画窗棂、斗、栏板刷绿这种彩画还有繁简不同的样式:有的只将斗刷绿,有的是斗、窗棂、栏板刷绿,还有整个将拱身涂深色等。4图10朱绿彩画斗、窗棂刷绿图11朱绿彩画此外还有一种青绿彩画,虽不常见,却是后世青绿彩画之滥觞。图12青绿彩画柱、门、窗涂朱,阑额刷蓝,斗拱刷青绿,采用了退晕手法图13与青绿彩画类似的宋法式中的青绿叠晕54.五彩彩画盛唐以来,建筑彩画愈加丰富,重要建筑开始流行更为富丽的彩画装饰。柱身、阑额的束莲彩画,模仿团花锦绣的饰带彩画,斗拱部分也出现更为细致的彩画。图14五彩彩画纹饰线描图15晚唐壁画中佛殿的五彩彩画另外在栱的前棱,还绘有凸字形或工字形燕尾装饰,这在佛光寺南禅寺以及敦煌窟檐均可见到,并且进入北宋营造法式制度中。图16斗拱彩画凸/工字形装饰五代彩画,显然已经有了更大更自由的发展,从五代各陵墓中的影作砖雕木构彩画上便可见一斑,各种团花卷草层出不穷,布局随意。6图17斗拱上的五彩彩画图18完整的正面五彩彩画装饰效果晚唐文宗开成五年,日本僧人圆仁曾至五台山求法,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写下了他眼见的辉煌诸寺:五台山金阁寺“壁檐椽柱,无处不画”,普贤堂“内外庄严,彩画镂刻,不可蛤言”,在依然沿用唐前期简单红绿彩画的平安时代的这位日本人眼里,晚唐彩画应当是十分眼花缭乱和令人惊叹的。而日本到了安土桃山至江户初期,却又借鉴明清彩画,在传统和样红绿彩画的基础上,斗拱、额枋、驼峰、柱头等部分加绘彩画,发展出一种以日光东照宫为首的豪华璀璨装饰风格,大量用在神社建筑上,比唐末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图19东照神宫日本神社建筑中华丽的彩画7图20日本稻荷神社华丽彩画唐代彩画发展至北宋,再经过规范,形成了种类繁多的彩画类型,最简单的朱白彩绘依然保留为“丹粉刷饰”,而最高级的“五彩遍装”,已经是繁复到了无以复加。其中的“青绿叠晕装”则在明清官式中得到极为广泛的发展和运用,青绿冷色调成为后世彩画的最主要类型。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