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摘除马蜂巢一、马蜂的基本习性马蜂学名胡蜂,俗称马蜂、黄蜂,是昆虫纲膜翅目中的一个亚群,分布地域广,尤其在气候温暖潮湿的地区数量较多。胡蜂科(Vespidae):本科的蜂,中至大型,体表多数光滑,具各色花斑。上颚很发达。翅狭长,静止时纵褶在一起。腹部一般收缩呈腹柄状。目前发现的马蜂有5科9属23种,最常见的是墨胸胡蜂。胡蜂有简单的社会组织,有蜂后、雄蜂和工蜂,常常营造一个纸质的吊钟形或层状蜂巢,并集体生活在上面。胡蜂的成虫主要捕食鳞翅目小虫,因此,也是一类重要的天敌昆虫。每年的3月上旬,墨胸胡蜂的活动开始频繁,3月下旬开始筑巢,繁衍后代,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各有一次筑巢期。巢似球形,巢壳似鱼鳞片状,褐色。筑巢之初只有少数几只马蜂,但三四个月后,蜂巢就会被“撑”得像篮球般大,最大的直径达1米左右。马蜂是一种对空气质量十分敏感的昆虫,喜欢在通风透气的地方安家,有的选择在树上生活,有的选择在墙上生活。马蜂具有很强的地域观念,自卫的能力和警惕性都非常高,一般情况下不会主动进行攻击,但如果侵入了它们的生存区域,担任警戒任务的马蜂会立即对敌人进行袭击。二、马蜂的危害性和毒性蜂巢白天蜂少,晚上蜂多,蜂警觉性高,攻击能力强,一旦受到喧哗、震动或惊吓,马蜂便蜂拥而出,追风攻击目标,对人、畜有极大的威胁。马蜂毒液的主要成分为组胺、五羟色胺、缓激肽、透明质酸酶等,毒液呈碱性,易被酸性溶液中和。毒液有致溶血、出血和神经毒作用,能损害心肌、肾小管和肾小球,尤易损害近曲肾小管,也可引起过敏反应。三、马蜂螫人后的中毒表现马蜂螫后受螫皮肤立刻红肿、疼痛,甚至出现瘀点和皮肤坏死;眼睛被螫时疼痛剧烈,流泪,红肿,可以发生角膜溃疡。全身症状有头晕、头痛、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血压升高等,以上症状一般在数小时至数天内消失;严重者可有嗜睡、全身水肿、少尿、昏迷、溶血、心肌炎、肝炎、急性肾功能衰竭和休克。部分对蜂毒过敏者可表现为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四、蜂巢的处置方法1、加强装备维护,做好摘前安检。个人防护装备是否完整好用将直接关系战时人员的生命安危,也直接影响救援行动的成败。因此,针对目前此类救援任务较多,平时要特别加强对个人防护装备的保养。救援前所有救援人员必须携带好保险绳、防蜂服、消防头盔、防蜂面罩、厚型手套、塑料袋、杀虫剂等器材工具;有条件的中队最好配备一名卫生员,携带一些急救药品,以防有人员受伤时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在处置前要检查装备的完好状况,对全身进行封闭防护,扎紧领口、袖口、裤口,防止蜂螫。绝对不能图一时方便、一时舒服而随意取下个人防护用品,救援人员要加强安全绳索的检查工作,准备好摘除蜂窝的装备如套蜂袋、点火棒、杀虫剂等。2、制订救援方案,强化侦查警戒。救援人员要加强对马蜂习性和特点的了解,制定周密的摘除方案,选用正确的处置和自我保护方法,最大限度减少在救援过程中伤亡事件的发生。到场后进行实地侦察。主要查明蜂窝的位置、所依存的物体、距地面的高度、窝径的大小、蜂群出入情况、可能造成的危害等;查明蜂窝处附近的地形地貌、建(构)筑物、道路交通等情况;了解蜂窝周围的人畜活动情况,判断可能出现的变化。要根据侦查情况划出警戒区,实行交通管制,疏散围观群众,嘱咐警戒区内的居民关好门窗。3、确定摘除方法,实施精细作业。作战人员要根据侦查情况,确定出摘除蜂巢的方法。主要方法有四种:(1)袋装法。适用于阳台下、屋檐下、遮雨蓬下、开有天窗的屋内、墙角等处的单个蜂窝。摘取前先侦察,确定摘取路径,准备好比蜂窝大的布袋或塑料袋。摘取人要系牢保险绳、着防蜂服或隔热服等全封闭服装,用口袋由下至上套装蜂窝。之后,用尖刀切断蜂窝与物体粘合部,扎紧袋口,并用灭害灵等药剂杀死外面的散蜂,最后将蜂窝转移到安全地带进行处理。(2)药剂喷杀法。适用于蜂窝较小,内藏马蜂少并且在手容易接触到的地方,摘取时直接用雷达、必扑等杀虫药剂从蜂窝的上风喷洒杀死周围的散蜂,然后在对准蜂窝的出入口向内喷射药剂,杀死全部的蜂,随后铲除蜂窝。(3)火攻法。适用于不便于摘取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