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9页隧道工程出碴运输施工方案第2页共9页1编制依据、编制范围1.1编制依据1、XX隧道工程TJ-04合同段设计图纸;2、招投标文件;3、《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F60-2009)、《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TJ076-95、《爆破安全规程》GB6722;4、现场勘查的施工区域自然因素、沿线交通情况及现场施工条件。1.2编制范围XX隧道工程TJ-04合同段牛鼻山隧道工程出碴运输施工。2工程概况2.1工程简介牛鼻山隧道为上、下行分离的六车道高速公路隧道,属第TJ-04合同段。隧道起点位于天鹿南路黄陂,终点位于沙垯村附近,穿越一低山,相对高差约170米,山坡较陡峻,山顶地势较平缓。左线隧道起讫桩号:ZK6+212〜ZK7+980,全长1768m;隧道平面线型进出口均为直线,洞身为圆曲线,曲线半径R=4020m;纵面线型为+1.25%的单向坡。右线隧道起迄桩号YK6+114〜YK7+935,全长1821m,隧道平面线型进出口均为直线,洞身为圆曲线,曲线半径R=4020m;纵面线型为+1.319%的单向坡。根据隧道洞口地形地质条件,隧道进出口均采用端墙式洞门。设置2处行人横洞、1处行车横洞,左右线各设一处紧急停车带。本隧道ZK6+212〜ZK7+953、YK6+114~YK7+935段左右线间距在18m到27m之间属分离式小净距;ZK7+953〜ZK7+980段左右线间距小于18m属分离式小净距。隧址区属低山地貌,山势缓和,植被发育。上部为厚层残坡积层,以左线ZK7+480和右线YK7+450为界,前段为震旦系混合花岗岩,后段为侏罗世花岗岩。隧道地下水类型为层状岩石裂隙水。隧道围岩情况见下表。隧道围岩级别及长度路线II级III级W级V级第3页共9页左线(1768m)2321039288209分级比例(%)13.158.816.311.8右线(1821m)1991121267234分级比例(%)10.961.614.712.8隧址区不良地质现象主要为零星分布的小型崩塌;特殊性岩土主要为全、强风化混合花岗岩与部分膨胀性高岭土。2.2地形、地貌牛鼻山隧道属低山地貌,山势缓和,植被发育,主要为杂草和灌木及乔木,上部为厚层残坡积层(Q4el+dl)、以左线ZK7+480和右线YK7+450为界,前段为震旦系(Z)混合花岗岩,后段为侏罗世(J)花岗岩。隧道出口段种植荔枝、龙眼和香蕉等果树。隧道前段南侧约50m为荒废采石场,山势陡峭,见悬崖面。隧址区地表水较为发育,山溪沿山谷流淌,水量较为丰富。2.3水文、气象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区内年平均气温21.8°C,极端最低气温-0.3°C。极端最高气温39.1C。年平均降水量约1680.5mm,日最大降水量284.9mm,时最大降水量101.1mm。雨季的开始期在4月初,结束期在9月底,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81%。年内暴雨较集中在5〜9月份。年蒸发量1400〜1600mm,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9%。本区风向季节性变化比较显著,从春季至初秋盛行偏南风,秋季至冬末盛行偏北或偏东风,年平均风速1.9m/s。线路所在地受台风影响,台风季节常出现在每年的5〜9月,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遭受台风暴雨的影响和破坏。根据调查,隧道区的山体上地表水较少,有少量季节性地表水,地表水除来源于降水外,还来源于高处山坡迳流;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基岩裂隙水,以潜水为主,含水层主要为中〜微风化岩,以大气降水和山谷汇水下渗补给为主,排泄方式则以蒸发和侧向迳流为主。隧道入口段,在钻孔未发现地下水,而出口段地下水却较为丰富,地下水位埋深只有1.0〜1.4米,而且有一小溪自山顶流下,水质清澈,为沙挞村主要生活用水。3主要资源配置施工机械设备、人员配置要满足各工作面的施工需求。在配置上按照均衡、高效第4页共9页的原则合理安排,以确保施工顺利进行。详细的施工机械、人员配备见施工安排表。3.1人员组织情况(隧道每端工作面施工人员):序号工种人数备注1管理人员32申工4施工用电3焊工24普工4零星工作5机械司机12大型机械与运输车辆司机6空压机2开空压机司机7后勤3合计303.2机械设备组织情况(隧道每端工作面配置机械设备):序号设备名称规格型号数量技术状况1挖掘机PC2202良好2装载机ZL50C侧铲2良好3自卸车SX32408良好4电焊机15KVA2良好5发电机250KW2良好6水泵3.5KW8良好4施工方法、工艺及要求4.1施工方法隧道出碴采用挖掘机和侧卸式装载机,自卸车配合,无轨运输一次性将洞内炮碴运至土石方利用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