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人,你若到斯巴……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凝眸()远眺()甲胄()襁褓()吞噬()诅咒()粗犷()提示:这一题比较容易出错的几个字是“胄”“噬”“犷”,查字典就可解决。答案:móutiàozhòuqiángshìzhòuguǎng2.词语积累很重要,请试着解释下列词语。(1)惟妙惟肖:(2)心血来潮:(3)百无聊赖:(4)赫然在目:答案:(1)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像。(2)形容突然产生某种念头。(3)思想感情没有依托,非常无聊。(4)令人惊讶的事物突然呈现在人们的眼前。3.填空。伯尔(1917—1985),________国小说家,出生于科隆一个雕刻匠家庭。1939年入科隆大学学习。二战爆发,征兵入伍,历时6年,1945年4月被俘入战俘营,12月获释。1947年发表小说,1951年成为专业作家。1972年因“他对时代的广阔视野,结合典型的灵敏技巧和对复兴德国文学作出了贡献”,获__________奖。1985年去世,举国哀悼。答案:德国诺贝尔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阅读小说,请你写出本篇小说的基本要素。(1)时间:(2)地点:(3)场景:(4)情节:提示:认真阅读课文不难从文中找出。“情节”概括要注意简洁。参考答案:(1)时间:盟军已经攻入德国,一个夜晚。(小伤员参军仅三个月。)(2)地点:战地医院。(小伤员三个月前离开的文科学校。)(3)场景:火光冲天,炮声不绝。(包括“我”在内大批伤员被运往战地医院,许多人死去。)(4)情节:一个原中学八年级学生、现在的德国伤兵,他始终想知道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我”一般处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提示:文中的“我”由于身负重伤处于有时清醒,有时昏迷的状态。参考答案:“我”负重伤后被注射了麻醉药。一直处在半昏迷状态。“我”的叙述给人造成怎样的悬念?提示:通过对所处环境的场景描写写想急于弄清楚自己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中,也让人想知道他的伤情到底是怎样的。参考答案:给人造成的悬念是——到底受了什么样的伤?是不是就在自己的母校?4.悬念的设置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提示:悬念的设置一般都是起吸引读者的作用。参考答案:悬念抓住了读者的心:传播人类文明的美术学校怎么成了充满血腥的伤兵医院17岁的学生怎么会作为伤兵进了“简易外科手术室”?而这间“手术室”是不是以前的教室?“我”到底受的什么伤?为什么有点神志不清?作者想要表现的主题在“我”的叙述中得到体现,而小说的结尾,悬念落实,真相大白,命运的捉弄、人的悲惨、战争的残酷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作品的主题也在这里得到最全面的昭示。5.说说作者为什么反复描写学校的环境布置?提示:现实的环境和自己记忆中的有很大的差距,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战争对文明带来的摧残。反复出现的对学校走廊的艺术布置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战争对文明的摧残。学校和伤兵医院本是两不相干的地方,可是“我”受伤后恰恰被送回自己的母校,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却上了战场,文科学校成了伤兵医院,学绘画的永远失去了双手,这些都突出表现了法西斯穷兵黩武的本质。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现在必须承认,我正躺在本多夫一所文科中学的美术教室里。本多夫有三所文科中学:腓特烈大帝中学、阿尔贝图斯中学,但这最后的一所,第三所,也许用不着我讲,就是阿道夫·希特勒中学。在腓特烈大帝中学的楼梯间里,老弗里茨像难道不是特别华丽、特别大吗?我在这所中学读过八年书。那么,在其他学校里,为什么不能在同样的地点也挂上这张像呢?而且也这么清晰、显眼,你一登上二楼,它就立即映入眼帘。现在,我听见外面重炮在轰鸣。要没有炮声,周围几乎一片沉寂;只听见偶尔传来大火的吞噬声,以及黑暗中什么地方山墙倒坍的巨响。炮声均匀而有节奏。我在想:多出色的炮队啊!我知道,炮声通常都是这样的,但我还是这么想。我的上帝,多么令人宽慰,令人惬意的炮声,深沉而又粗犷,如同柔和而近于优雅的管风琴声。它无论如何也是高雅的我觉得大炮即使在轰鸣时,也是高雅的。炮声听起来也是那么高雅,确实是图画书里打仗的模样……接着我想到,假如再有一座阵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