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点剖析知识·巧学一、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操作的第一步,是取得人们所需要的特定基因,也就是目的基因。例如,前面提到的苏云金芽孢杆菌中的抗虫基因,还有植物的抗病(抗病毒、抗细菌)基因、种子的储藏蛋白的基因,以及人的胰岛素基因、干扰素基因等,都是目的基因。要从浩瀚的“基因海洋”中获得特定的目的基因,犹如大海捞针,是十分不易的。科学家们经过不懈地探索,想出了许多办法,概括地说,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条是从供体细胞的DNA中直接分离基因;另一条是人工合成基因。将某种生物体内的DNA全部提取出来,选用适当的限制酶,将DNA切成一定范围大小的DNA片段,然后,将这些DNA片段分别与载体连接起来,导入受体菌的群体中储存,每个受体菌都含有了一段不同的DNA片段。这个群体包含了这种生物的所有基因,叫做这种生物的基因组文库。如果用某种生物发育的某个时期的mRNA反转录产生的多种互补DNA(也叫cDNA)片段,与载体连接后储存在一个受体菌群体就叫做这种生物的cDNA文库。知识拓展直接分离基因最常用的方法是“鸟枪法”,又叫“散弹射击法”。这种方法犹如用猎枪发射的散弹打鸟,无论哪一颗弹粒击中目标,都能把鸟打下来。鸟枪法的具体做法是:用限制酶将供体细胞中的DNA切成许多片段,将这些片段分别载入运载体,然后通过运载体分别转入不同的受体细胞,让供体细胞所提供的DNA(外源DNA)的所有片段分别在各个受体细胞中大量复制(在遗传学中叫做扩增),从中找出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再用一定的方法把带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分离出来。如许多抗虫、抗病毒的基因都可以用上述方法获得。用“鸟枪法”获取目的基因的缺点是工作量大,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又由于真核细胞的基因含有不表达的DNA片段,不能直接用于基因的扩增和表达,因此,在获取真核细胞中的目的基因时,一般是用人工合成基因的方法。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DNA核苷酸序列分析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可以通过DNA序列自动测序仪对提取出来的基因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并且通过一种扩增DNA的新技术(也叫PCR技术),使目的基因片段在短时间内成百万倍地扩增。上述新技术的出现大大简化了基因工程的操作技术。难点剖析PCR扩增是获取目的基因的一种非常有用的方法,也是进行分子鉴定和检测的一种很灵敏的方法。PCR反应包括以下几个主要过程:第一步:将反应体系(包括双链模板、引物、耐高温的DNA聚合酶、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以及酶促反应所需的离子等)加热至90~95℃,使双链DNA模板两条链之间的氢键打开,变成单链DNA,作为互补链聚合反应的模板。第二步:将反应体系降温至55~60℃,使两种引物分别与模板DNA链3′端的互补序列互补配对,这个过程称为复性。第三步:将反应体系升温至70~75℃,在耐高温的DNA聚合酶催化作用下,将与模板互补的单个核苷酸加到引物所提供的3—OH上,使DNA链延伸,产生一条与模板链互补的DNA链。上述三步反应完成后,一个DNA分子就变成了两个DNA分子,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多,DNA分子就以2n的形式增加。PCR的反应过程都是在PCR扩增仪中完成的。知识拓展目的基因在表达载体中得到表达并发挥作用,还需要有其他控制元件,如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必须构建上述元件的主要理由:(1)生物之间进行基因交流,只有使用受体生物自身基因的启动子才能比较有利于基因的表达。(2)通过cDNA文库获得的目的基因没有启动子,只将编码序列导入受体生物中无法转录。(3)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生物中需要有筛选标记。(4)为了增强目的基因的表达水平,往往还要增加一些其他调控元件,如增强子等。(5)有时需要确定目的基因表达的产物存在于细胞的什么部位,往往要加上可以标识存在部位的基因(或做成目的基因与标识基因的融合基因),如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等。二、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的过程,实际上是不同来源的DNA重新组合的过程。如果以质粒作为运载体,首先要用一定的限制酶切割质粒,使质粒出现一个切口,露出黏性末端然后用同一种限制酶切断目的基因,使其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将切下的目的基因的片段插入到质粒的切口处,再加入适量的DNA连接酶,质粒的黏性末端与目的基因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