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发展生产满足消费●教学内容分析【课标要求】列举实例,阐释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认识到大力发展生产力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教材分析】本框题设有两目,第一目讲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一是生产决定消费,教材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二是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教材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第二目讲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主要分析了两个问题,一是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性,二是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教学重点: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教学难点: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学情简要分析学生作为消费者,有着相应的生活经验,所以结合生活实际应该不难理解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但这种理解可能还停留在问题的表面,需要教师加以适时引导,使其进一步认识到物质资料的生产对于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对于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的重要意义,深入理解国家采取扩大内需政策的原因和意义。第二目的内容学生在初中有所接触,但因为比较抽象,而且与学生距离较远,所以有一定的的教学难度,同时这也是提升学生认识的关键点。●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理解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明确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和要求。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运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经济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深刻领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充分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自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教学策略方法【整体思路】通过[创境激趣][引思明理][体验导行]三个环节,运用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关注经济现象、领悟经济观点、解析经济问题,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生成认知,并在体验导行中进一步提升思想认识。【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伴随新中国成长的步伐,我们附中也历经风雨走过了60载春秋冬夏,在共同庆祝国庆、校庆的日子里,我们不禁感叹这60年的沧桑巨变!附中变得更加靓丽、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老百姓的生活也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创境激趣】——关注经济现象60年多来,中国百姓经历了太多的生活变迁,电视从黑白到液晶,出行从自行车到小汽车,消费从“凭票”到“刷卡”……回想当年,居民张某感慨万千,“由于粮食供应不足,即使拿着钱也‘寻粮无门’,很多时候全家人加起来的‘粮食定量’都不够吃。”而今,我国商品和服务实现了由严重短缺到丰富充裕的巨大转变,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供给能力名列世界前茅,不断满足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思考:1.中国百姓的生活变迁还有哪些?促使生活变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我们应该怎样发展生产,满足消费?学生回答:略。教师:遥想当年,人们为什么不选择卡拉OK、网络购物?因此,人们的消费,从根本上不是有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生产决定消费。【引思明理】——领悟经济观点一、生产与消费1.有人说,“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也有人说,“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生产和消费可以互相决定。”你赞成哪种观点?请举例说明。(1)“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强调生产决定消费,表现在四个方面。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强调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3)“生产和消费可以互相决定”是不恰当的,生产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消费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不能把二者等同起来,也不能认为二者互相决定。可以说生产与消费互相影响、互为动力。生产是社会再生产环节中的首要环节,它决定着其他环节。相关资料:1.建国60多年来或者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民生活的变迁。过去的消费观念:“闲时吃稀,忙时吃干”,“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交通工具变化:马车、客车、火车轿车、飞机。生活娱乐活动变化:说书、唱戏――电影――电视――因特网。20世纪7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