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创新题1.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认为,世上有两种形式的平等,即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数量平等是绝对平均主义,比值平等则是根据个人的实际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称的事物。根据以上观点,通常所说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应该是A.更接近于数量平等B.更接近于比值平等C.数量平等高于比值平等D.既非数量平等又非比值平等2.下列观点属于苏格拉底的是A.“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与人”B.“如果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我们认为美德即知识就将是对的”。C.“尊重人不应该胜过尊重真理”D.“我可能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3.恩格斯说:“意大利是一个典型国家,自从现代世界的曙光在那里升起的那个时代以来,它产生过许多伟大的人物。”这里的“现代世界的曙光”是指:()A.新航路的开辟B.文艺复兴C.宗教改革D.启蒙运动4.右图是公元前3世纪前后,古希腊的著名雕像《维纳斯》和中国秦朝的兵马俑。下列对两者的表述准确的是A.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B.产生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产生于农耕经济的发展D.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5.马克思说,启蒙思想家“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并用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申出国家的自然规律”。其中“理性”的含义是A.独立的思考与自主的精神B.君主的权力与党派的信仰C.国家的意志与精神的寄托D.权威的判断与历史的传统6.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做不正义的事是出于无知这是古希腊一位哲人强调知识对人的道德的作用,这位哲人是7.《十日谈》中有一则故事:“一个从小与世隔绝的青年,跟父亲下山进城,路遇一群漂亮姑娘。青年问父亲这是什么东西,虔诚信教的父亲答道:‘她们全都是祸水,叫绿鹅。’他嘱咐儿子别去看她们。儿子却说‘爸爸,让我带一只绿鹅回家吧。”薄伽丘用这则故事想要说明:A.人的自然天性无法阻挡B.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幸福C.将女人比作祸水很愚蠢D.青年人从来不盲从盲信8.彼特拉克说:“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在永恒中……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以上观点反映A.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B.反对人们对现世生活的追求C.反对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D.维护教会的神学和世俗权威9.文艺复兴时期,有的人文主义者提出:精通古典即可成为上帝造物中的最优秀者。这表明他们强调对古典的学习和研究A.只是与人的世俗生活相关B.只是与人的宗教生活相关C.可以显著提升个人的素质D.须符合对古典的传统阐释10.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从古典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铸成了反对神学桎梏的武器。以下最契合人文主义核心内涵的古希腊名言是A.求知是人类的本性B.心灵美比形体美更珍贵C.人的出类拔萃为城邦增加的荣耀可以超过神D.健康和聪明是人生的两大幸福11.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AxialAge),“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和欧洲,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B.罢黜百家和智者学派D.百家争鸣和文艺复兴12.右图所示人物曾提出“谁不尊重生命,谁就不配有生命”的人性觉醒口号,他给我们人类留下的杰作是①《蒙娜丽莎》②《西斯廷圣母》③《摩西》④《最后的晚餐》A.①④B.①②C.①②④D.③④13.“必须训示基督教徒,如果他们看见一个贫苦困难的人置之不顾,而使用自己的钱去购买赎罪券,那么他所得到的不是教皇所应许的赦罪,而是上帝的愤怒。”这段话最有可能出自:·14.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发生,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_____。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15.对右侧的绘画有这样一段介绍:“画家也很注重表现人间的母性美。但这种母爱带着一种对世界的胆怯心理特征,多少流露出拉斐尔内心深处的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