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网络数据库的信息检索【教学分析与教学设计思路】一、教学对象分析与教学设计本案例的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这一时期的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显著提高,有意识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迅速发展,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也得到初步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个体能有独立的思考。通过初中阶段信息技术科目的学习,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绝大多数学生接触网络已经有一段的时间,对网络有一定的认识,有一少部分学生对网络已经是比较熟悉了。二、教学内容分析与教学设计本章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相对较弱,涉及的理论、概念方面知识有较大的难度,如果让学生去死记网络数据库的定义及特点不仅有一定难度,而且意义不大,重点应放在学生对数据库的体验和使用上,了解数据库是我们获取网络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并对其发生兴趣,即达到目的。要教会学生掌握如何在网络数据库中进行信息的检索,了解网络数据库的多样性及网络数据库中信息资源的有效性;要了解网络数据库是我们在网上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要引导学生着重从资源获取的角度来审视数据库的价值,而不是对内容本身;要让学生知道正规的数据库很多是采用收费服务的方式。另外通过学习,还要引导学生注重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正当合法地获取数据库的资源,从而从整体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因此,我确定本章的重、难点如下:1、教学重点①网络数据库信息的检索;②网络数据库的多样性;③网络数据库中信息资源的有效性。2、教学难点网络数据库的原理和检索策略三、教学策略分析与教学设计本章之前就是一个有关文件“搜索”及“下载”的学习,为本章学习“信息检索”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为在“网络数据库”中进行信息的搜索比较做了一个技术上的铺垫,不过也容易让学生混淆“搜索引擎”与“在网络数据库中检索”两种方法的不同,应提醒学生注意网络数据库检索的“专业性”与“检索相关性”。本节课计划主要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学案导学法、任务驱动法、巡堂辅导法、学生间的交流及探讨、小结法等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其中最主要的是:学案导学法、任务驱动法、巡堂辅导法和学生间的交流及探讨。因为本章属于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逐步培养信息素养的一节课,有了学案,学生更会增强积极主动学习的能力,更能体现教师以“导”为主;有了任务,学生才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才有一个努力的方向,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掌握各个知识点,这样学生才能有成就感,才能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另外,由于学生间差异较大,老师进行巡堂辅导才能较好的进行平衡,才能使程度较差的学生不会感到压力,从而达到整体共同进步的目的;在学习进行操作实践的过程中,鼓励邻桌学生间进行交流及探讨,可以缓解老师巡堂辅导的压力,可以让学生取长补短,还可以增进学生间的友谊。四、教学目标分析与教学设计1、知识目标①通过学习,要让学生对丰富多彩的网络数据库中的资源检索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体验网络数据信息的丰富性和可靠性,以及获取的多样性。2、能力目标①要掌握在网络数据库中进行信息资源检索的一般方法;②选择合适的网络数据库提高信息获取的针对性;③体验网络数据库的多样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培养学生利用教材、网络自主学习的能力;②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增进学生间的友情,树立起他们的团队精神;③培养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正当合法地获取网络资源。【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境:计算机网络教室、教学控制系统、所有计算机连接因特网一、复习上节内容【设计思想】师生共同回忆复习上节内容,目的是要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为本节新课做准备。教师活动: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过什么?(学生回答)……老师明确强调,利用网络是获取信息的一个主要途径,网络信息的获取分常规信息获取和网络数据库信息的获取。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如何利用搜索引擎在因特网文件的搜索并下载——这属于常规信息获取。并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一个新的内容——利用网络数据库获取信息。二、新课导入:【设计思想】例举学生容易明白的身边的实例,用类比的方法使学生理解网络数据库中信息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