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沙河地区地质水文情况4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4.1自然环境概况4.1.1地理位置成都位于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西部,介于东经102°54'〜104°53'和北纬30°05'〜31°26'之间,全市东西长192公里,南北宽166公里,总面积12390平方公里。东北与德阳市、东南与资阳地区毗邻,南面与眉山地区相连,西南与雅安地区、西北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接壤。4.1.2气象成都市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无酷暑,冬少严寒。多年平均气温16.2°C,极端最高气温38.3°C,极端最低气温一5.9°C;多年平均降雨量947.0mm,年降雨日104天,最大日降雨量195.2mm,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占全年的84.1%;多年平均蒸发量1020.5mm;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2%;多年平均日照时间1228.3h,只有28%的白天有太阳;多年平均风速1.35m/s,最大风速14.8m/s,极大风速27.4m/s(1961年6月21日),主导风向NNE。4.1.3地形地貌成都市位于岷江冲洪积扇的东南边缘。成都地铁3号线一期工程将穿越川西平原岷江水系I、II级阶地和成都东郊台地等3个地貌单元,其中设计起点〜1号桥站为I级阶地,1号桥站〜动物园站为II级阶地,动物园站~一期终点属成都东郊台地,均为侵蚀〜堆积地貌,地形开阔、平坦,地面高程约497〜524m,地势总体呈东北高西南低。4.1.4地质构造及地震成都平原处于我国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之川西褶带的西南缘,界于龙门山隆褶带山前江油〜灌县区域性断裂和龙泉山褶皱带之间,为一断陷盆地。该断陷盆地内,西部的大邑〜彭县〜什邡和东部的蒲江〜新津〜成都〜广汉两条隐伏断裂将断陷盆地分为西部边缘构造带、中央凹陷和东部边缘构造带三部分,成都地铁3号线一期工程线路主要位于中央凹陷和东部边缘构造带。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和《四川、甘肃、陕西部分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及《四川、甘肃、陕西部分地区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5.12大地震后,成都市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4.1.5水文地质201、地表水成都市区范围内主要有三大水系,即沱江水系、青衣江水系、岷江水系。本工程主要位于岷江水系范围内,岷江属长江上游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川、甘两省交界的岷山山脉南麓的弓杠岭和郎架岭,流经茂汶、汶川至都江堰市麻溪进入成都市境,经都江堰水利工程分为内、外二江,属内江系统的有蒲阳河、柏条河、走马河、江安河;而属外江系统的有金马河、黑石河、沙沟河等。另外,周边尚有文锦江、斜江河、出江河、南河等河流进入平原注入岷江。成都市大部分位于岷江流域,水资源丰富,水资源总量达244.89x108m3o境内水系发育、河渠纵横,河网密度达1000m/km2,库、塘、堰星罗棋布,水域面积7.708x104hm2,约占全市总面积的6.32%。2、地下水按地下水赋存条件,岷江水系I、II级阶地地下水主要有两种类型:第四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成都东郊台地区地下水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赋存于粘土中的裂隙水,二是第四系松散土层(含粘土卵石)孔隙水,三是基岩裂隙水。(1)第四系孔隙水所处区域第四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全新统(Q4)和上更新统(Q3)的砂、卵石土中,水量极其丰富,根据区域资料及本次勘察资料,含水层有效厚度从西至东逐渐变薄,厚度从数十米至几米,为孔隙潜水,部分地段由于地形和上覆粘性土层控制,具微承压性。根据成都地区水文地质资料,该层砂、卵石土综合含水层渗透系数K约为15〜30m/d,为强透水层。沿线所有地下车站和地下区间隧道主体结构均将穿越该层地下水,受其影响大。上部的粘性土层为弱透水层,地下水含量甚微,对工程影响较小。(2)粘土中的裂隙水成都东部台地广泛分布的粘土层中赋存有少量裂隙水,根据成都地铁2号线探井长期观测资料,粘土中裂隙水主要是靠上层滞水或粘土本身的毛细水补给。其水量受季节性变化明显,具有雨季获得补充,积存一定水量,旱季水量逐渐耗失的特点。粘土裂隙水动态变化显著,无稳定水位,难以形成贯通的自由水面。根据观测,探井内粘土裂隙水出水量约为2.5〜4.2L/h。由于该层地下水水量较小,对地铁工程影响较小。(3)松散土层孔隙水主要赋存于含粘土卵石或含卵石(圆砾)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