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儿童生理特点的认识小儿,自出生到成人,一直处在不断生长发育过程中,无论在形体结构,还是在生理方面,都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与成年人有显著不同,年龄越小,这种区别越显著。历代医家,对小儿生理特点论述很多,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稚阴稚阳,阳强阴弱;纯阳之体,生机旺盛;三有余,四不足。一、稚阴稚阳,阳强阴弱清代医家吴鞠通从阴阳学说出发,在《温病条辨•解儿难》中提出小儿生理的“稚阴稚阳”说。“稚”指幼小、幼稚而未成熟;“阴”指机体的精血、津液及脏腑、筋骨、脑髓、血脉、肌肤等有形之质;“阳”指体内脏腑的各种生理功能。“稚阴稚阳”是从阴阳学说的角度,高度概括了小儿时期脏腑器官及体格发育未成熟,功能不完善,与成人相比,是处于脏腑未壮,精气未充,经脉未盛,气血不足,神气怯弱的状态。正如《小儿药证直诀》所说:“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即其脏腑阴阳虽俱,但阴气不足,阳气未充,属幼稚阶段,各脏腑的功能活动均处于不稳定状态。故称“稚阴稚阳”。同时,“稚阴稚阳”又揭示了小儿的病理反应性与成人不同,即生命力脆弱,容易受到伤残;阴阳稚弱,容易出现阴阳不足、阴竭阳脱。二、纯阳之体,生机旺盛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著作《颅囟经脉法》首先提出“纯阳”学说,云:“凡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这里的“纯”指小儿先天所禀的元阴元阳未曾耗散,“阳”指小儿的生命活力。“纯阳''学说,概括了小儿在生长发育、阳充阴长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发育迅速的特点,并不是指有阳无阴或阴亏阳亢。“纯阳”学说也提示了小儿对致病因子的反应性,具有潜在的反应强烈、泛化的特点以及小儿患病易趋康复的特点。由于小儿生机旺盛,活力充沛,“脏气清灵”,患病之后对于各种治疗措施的反应灵敏,“随拨随应”,因而易趋康复。古代医家对“纯阳”的理解不尽一致。《宣明论方•小儿门》说:“大概小儿病在纯阳,热多冷少也。”《医学正传小儿科》说:“夫小儿八岁以前日纯阳,盖其真水未旺,心火已炎。”《小儿药证直诀四库全书目录提要》说:“小儿纯阳,无烦益火。”《温病条辨解儿难》说:,古称小儿纯阳,此丹灶家言,谓其未曾破身耳。上述医家多从小儿病理角度阐述“纯阳”,但从《颅囟经脉法》原文,结合小儿生长发育过程看《幼科要略总论》中的观点更为确切,“纯阳二字,须善体会,是生气之极惩阳气之已充也。"纯阳、稚阴稚阳、阳常有余,三者之间不是对立的矛盾,而是统一的认识,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揭示了小儿阴阳的本质,充实、完善了小儿阴阳特点,丰富了小儿阴阳学说的内容。稚阴稚阳是指小儿形气未充,是言小儿阴阳皆稚弱;而纯阳、阳常有余言稚弱之阴阳中阴稚尤甚,而阳稚稍逊,即阴阳不均衡,较稚阴稚阳的认识又有进一步的深化。总之,若从阳气充实、完善的程度来看,小儿阳气是稚弱的,即稚阳;若从小儿阴阳对比而言,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若从气阳功能活动上小儿为纯阳之体。三、三有余,四不足之说明代儿科名医万全,根据钱乙的五脏虚实证治,提出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常有余,肺常不足。"又在朱丹溪理论的影响下,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称“三有余,四不足”说。一)脾常不足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小儿生机旺盛,发育迅速,且脏腑功能不足,脾胃负担比成年人相对较重,加之乳食不知自节,择食不辨优劣,因此小儿脾胃功能易于紊乱,而出现脾胃病,称之为“脾常不足”。再者,小儿“肝常有余”,脾受克抑。因此,小儿“脾常不足”。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也预示了小儿病理上容易出现饮食停滞、气血两虚的病证。(二)肝常有余肝主人体生发之气,肝气生发则五脏俱荣;小儿生机蓬勃,精气未充,肝阳旺,肝风易动,故有“肝常有余”的生理特点。肝应少阳春木,内寄少阳生长之气,“此有余为生长之气自然之有余”,但“少阳生长之气方长而未已”(明•万密斋)所谓“肝常有余”,主要是指小儿时期肝主疏泄,其性刚而不柔,为将军之官,具有升发疏泄全身气机的功能,并不是指小儿“肝阳亢盛”,正如《幼科发挥五脏虚实补泻之法》中说:“云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