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传染病学总论2005年(林国贤)VIP免费

传染病学总论2005年(林国贤)_第1页
1/99
传染病学总论2005年(林国贤)_第2页
2/99
传染病学总论2005年(林国贤)_第3页
3/99
传染病学传染病学附属医院林国贤附属医院林国贤第一章第一章总论总论学习目的:学习目的:11、了解传染病学的一些名词,概念。、了解传染病学的一些名词,概念。22、掌握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影响因、掌握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影响因素,传染病的特征、防治原则。素,传染病的特征、防治原则。传染病传染病((communicablediseasescommunicablediseases)是由)是由病原微生物(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病原微生物(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螺旋体、真菌、朊蛋白等)感染人体、细菌、螺旋体、真菌、朊蛋白等)感染人体或动物体后所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体或动物体后所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寄生虫病寄生虫病((parasitosisparasitosis)是由原虫或蠕虫)是由原虫或蠕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疾病。感染人体后产生的疾病。传染病学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人体内是研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人体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原因和规律,并研究其诊断、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原因和规律,并研究其诊断、治疗措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及控制传染病在人治疗措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及控制传染病在人群中传播流行的科学。群中传播流行的科学。传染病学是以传染病学是以个体个体为主要研究对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流行病学则是以流行病学则是以群体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为主要研究对象。许多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是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地危害人类健康。在旧中国广大民众缺医少药,致使多种烈性传染病如天花、霍乱、鼠疫等流行十分猖獗,造成重大灾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导下,大力开展防治工作,使传染病、寄生虫病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病死率显著降低,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有些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感染性腹泻、肾综合征出血热等,每年发病率仍较高,有时还出现暴发流行;有些已被基本消灭或得以有效控制的传染病、寄生虫病还有可能再度发生和流行;艾滋病、埃博拉出血热、军团病、拉沙热、莱姆病、Ol39血清型霍乱和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等,其中以艾滋病最引人们注目,目前,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第一节第一节传染与免疫传染与免疫一、传染的概念一、传染的概念•感染(infection),曾又称传染,是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人体内的一种寄生过程,也是人与病原体相互作用和斗争的过程。•构成传染的必备条件是病原体,人体和它们所处的环境三个因素。二、传染过程的表现二、传染过程的表现病原体在人体内寄生过程中,由于病原体的致病力和人体免疫功能的不同,产生不同的传染过程。(一)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二)病原携带状态(三)隐性感染(四)潜伏性感染(五)显性感染(一)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一)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在人体有效的防御作用下,如皮肤粘在人体有效的防御作用下,如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胃酸的杀菌作用、多种膜的屏障作用、胃酸的杀菌作用、多种体液成分的溶菌、杀菌作用、血脑屏障体液成分的溶菌、杀菌作用、血脑屏障和组织细胞的吞噬作用等均能使病原体和组织细胞的吞噬作用等均能使病原体在体内被消灭或通过鼻咽、气管、肠或在体内被消灭或通过鼻咽、气管、肠或肾排出体外,人体不出现任何病状。肾排出体外,人体不出现任何病状。(二)病原携带状态(二)病原携带状态按病原体种类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病原体在人体内停留于入侵部位或在离入侵处较远脏器继续生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疾病的临床表现。病原携带一般分为健康携带者、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各种携带者都可因排出病原体而成为传染源。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引起组织损伤或病理损害轻微,临床上多无症状、体征和生化改变,只有经免疫学检验才发现已被感染。大多数隐性感染者,病原体被清除后可获免疫,使免疫人群扩大。但少数人未能形成足以清除病原体的免疫力,则转为病原携带者,而成为传染源。(三)隐性感染又称潜在性感染。在传染过程中,人体与病原体在相互作用时,保持暂时的平衡状态,不出现临床表现,一旦人体防御功能降低,原已潜伏在人体内...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传染病学总论2005年(林国贤)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