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肾图一、原理静脉注射由肾小球滤过或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而不被再吸收的放射性示踪剂,用肾图仪的两个探头在体外分别探测示踪剂到达两侧肾脏、在肾脏聚集以及离开肾脏的过程,并记录双侧肾区的时间——放射性曲线即肾图。通过肾图曲线分析可以了解示踪剂经肾脏滤过、分泌和排泄的过程,获得两侧肾脏血流灌注、功能状态和上尿路通畅情况等信息。二、方法1.患者正常饮食,检查前30min饮水200-300ml,并于检查前排尿。饮水不足机体处于缺水状态,肾脏血浆流量减少,肾脏排泄功能下降,尿流量减低,正常肾图可表现为排泄缓慢的异常图形。饮水过量机体处于水负荷状态,肾脏血浆流量增加,影响轻度肾功能障碍的检出。2.放射性示踪剂:131I-邻碘马尿酸(131I-Ortho-I-Hipporate,131I-OIH)3.方法:患者取坐位,肾图仪的两个探头分别从后腰部对准两侧肾区,静脉“弹丸(bolus)”式注射131I-OIH74-370KBq(2-10µCi)后即刻开始记录双肾区放射性计数变化曲线,至15-20min。借助计算机技术对曲线处理,并计算出双肾的各项定量分析指标。三、肾图分析1、正常肾图:由a、b、c三段组成。图1正常肾图abc(1)a段(示踪剂出现段):静脉注射131I-OIH后约10s开始出现的急剧上升段,持续约20s。此段60%来自肾外血管床的放射性,10%来自肾血管床的放射性,30%来自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摄取。(2)b段(示踪剂聚集段):经a段后曲线斜形上升,经2-4min到达高峰,其斜率和高度反映肾小管上皮细胞从血中摄取131I-OIH的速度和数量,主要与肾有效血浆流量和肾小管分泌功能有关。(3)c段(示踪剂排泄段):b段后的曲线下降段,前段下降较快,后段较慢,反映示踪剂由肾盂经输尿管入膀胱的下行过程。主要与尿流量和尿路通畅程度相关。在尿路通畅情况下也反映肾脏功能和肾血流量的情况。(4)定量分析和参考值常用指标、计算方法和参考值见图2和表1。图2肾图曲线分析示意图a:a段高度;b:峰值;tb:峰时;C1/2:半排时间;C15:15min曲线高度2、异常肾图及临床意义图3各种异常肾图示意图a.持续上升型b.高水平延长线型c.抛物线型d.低水平延长线型e.低水平递降型f.阶梯样下降型g.一侧小肾图(1)持续上升型:单侧——急性上尿路梗阻双侧——急性肾衰、下尿路梗阻导致的双侧上尿路引流不畅(2)高水平延长线型:上尿路梗阻伴明显肾盂积水或肾功能重度受损(3)抛物线型:脱水、肾缺血、肾功能受损和上尿路引流不畅伴轻、中度肾盂积水(4)低水平延长线型:严重的肾功能受损、慢性上尿路梗阻伴大量肾盂积水(5)低水平递降型:肾脏无功能,肾功能极差、肾缺如(6)阶梯样下降型:尿路感染、疼痛、精神紧张所致的上尿路痉挛及尿返流(7)单侧小肾图:单侧肾动脉狭窄或先天性一肾发育不良四、临床应用1.测定肾功能:反映分肾功能2.诊断上尿路梗阻3.移植肾的监测4.观察疗效五、优缺点:优点:简便、价廉、安全、无创、无禁忌症,能够提供分肾功能和分侧上尿路通畅情况。缺点:图形缺乏特异性,不能作病因诊断,影响因素较多(131I-OIH质量、尿流速度、对位的准确性、精神紧张等均可影响结果的准确性)。第二节肾动态显像一.原理肾动态显像(Renaldynamicimaging)包括反映肾血流的肾动脉灌注显像(renalarteryperfusionimaging)和反映肾功能、上尿路引流的肾动态显像。静脉弹丸式注射能为肾实质摄取且迅速随尿流排出的显像剂,用SPECT或γ照相机连续采集系列影像,可以依次观察到显像剂通过腹主动脉、肾动脉、肾实质和尿路的动态过程。经计算机影像处理后,可获得肾血流灌注图像、功能动态图像以及绘出双肾的时间-放射性曲线。二、常用的显像剂1.肾小球滤过型:显像剂主要经肾小球滤过进入肾内,不被肾小管重吸收,然后很快随尿排出。常用99Tcm-DTPA(99Tcm-二乙三胺五乙酸),用量111~296MBq(3~8mCi),体积小于1ml。2.肾小管分泌型:显像剂随血流经肾脏时,大部分被肾小管近端上皮细胞吸收,然后分泌到管腔。常用99Tcm–EC(99Tcm-双半胱氨酸)或99Tcm–MAG3(99Tcm-巯基乙酰基三甘氨酸),用量111~296MBq(3~8mCi),体积小于1ml。三.显像方法1.受试者检查前准备同肾图。2.取坐位或仰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