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孟子泉州实验中学李汇孟子1、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国语勾践灭吴》2、丈夫之冠,父命也。(《孟子》本段)3、有妇人惊觉欠伸,其丈夫呓语。(《口技》)1、指性别,男性。2、指成年男子。3、指女子的配偶。2、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战争平息的确,确实怎么,疑问代词训导动词,去通假字,通“诫”遵循使……扰乱使……改变使……屈服2、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居天下之广居,(仁)立天下之正位,(礼)行天下之大道;(义)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浩然之气1、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2、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3、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4、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5、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用正直来培养它而不加损害,(它)就会充满天地之间。它作为气,与义和道相配,没有这些(义与道)就萎靡不振了。这气是积累义而产生的,不是偶然做一件合乎义的事就可以取得的。(只要)做一件让内心不惬意的事,(这气)就会萎靡不振。一定要做集义养气的事,但不要预期所达到的效果,心中不要忘记,不要促使它成长。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文人与气郑抒气是自然状态。气是气态的。一旦和人结合,就生出别种状态来。《论衡》说:“人未生,在元气之中;既死,复归元气”。“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后汉王充对人与气关系的表述,处处闪烁着唯物主义的光芒。王充又说:“人之所以聪明智慧者,以食五常之气也。”人和气结合还会生出种种恶气,如常说的骄娇二气,乃至浮气、躁气、霸气、匪气等等,这是把聪明才智用到歪路上去。气,引导着人与人之间的纷争与格斗;正气和邪气,始终是天地间永恒的斗争。文人应该比常人会御气,孟老夫子看出了这个问题。“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夫子登高一呼,普天下文人云仰而景从,于是从浩然之气中诞生了天地正气,民族节气、英雄骨气、革命志气。气又从文人自身、文人笔下传给整个民族。气,生生不灭,代代相传。文人年轻时气盛气锐,朝气勃、胆气大,才气旺,初出茅庐,便敢啸傲江湖。14岁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一篇即兴序文,才气直逼八斗;20岁骆宾王从徐敬业反武则天,一篇讨伐檄文,锐气可敌三军;24岁祢衡裸衣击鼓于大堂,当众贬曹骂曹,胆气直冲斗牛;梁启超作《少年中国说》,邹容写《革命军》,都是风云雷电中诞生的新锐作品。气锐,才敢言,才能挑动才气。所谓一气呵成,常常呵出传世佳作。文人中年时更是气猛气猷,才气如日中天,豪气亦壮烈刚劲。北宋时范仲淹上《四论》臧否时政被贬官,欧阳修为范辨诬亦遭贬,两人皆三十六七岁,豪情才气两相洽。现代文人中我很敬畏直面死亡的邵飘萍,尤其邵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