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孟子“心性论”学说的要点( 1 )性善与四端——道德价值的根源:孟子的“性善说”,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孔子中的“仁”缺乏理论基础,也尚未解释“道德价值根源”的问题。因此,孔子要建立“道德价值根源之自觉心” , 认为善是人的基本自觉,这种自觉是表现于恻隐,羞恶,辞让及是非四端。“四端”说明道德价值的自觉,是与生俱来的。这便能补充孔子“仁”学理论的不足。 ( 2 )义利之辨——道德价值的论证:孟子认为“四端”是内在于自觉心的,属于人的“本质”,即所谓人的“性”。人之性 , 必有异于禽兽之处,这种“异于禽兽”的性 , 便是“善端”。他指出,人之所以不善 , 是由于受私欲蒙蔽。因此,人应放弃私利,以达到社会的公义。目的是建立良好的个人道德观。( 3 )养气与成德:孟子提出必须靠修养及发挥善性的功夫 , 以全力扩充存于内心的“四端”,孟子称之为“尽性”。“尽性”的修养,培养出浩然之气,使人成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再以“心志统气”,控制自己的情感,便能成德。( 4 )道德天:孟子认为现实世界是道德的世界,而道德根源背后的标准,便是“天” ,“ 天”表现于人,便是“性”。人若能有足够修养,便能知天,达到“天人合一”。写作背景如前所述,战国中期,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合纵联横,互相攻伐。而孟子学成之后,游说诸侯,所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即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被认为脱离了客观实际。因此其主张不曾被诸侯采纳。于是退居讲学。《史记 · 孟子荀卿列传》记载说他:“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七章《孟子》现存七章,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孟子思想。《孟子》七章中心思想是“仁义”,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孟子一向被认为是儒学正统的继承者和捍卫者,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元文宗封他为“亚圣”。《孟子》七章分别是《梁惠王》《公孙丑》《腾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孟子》的篇名和《论语》一样,都是摘取每章开头几个字眼命名,没有特别意义。汉代赵歧注释《孟子》,把每篇都分为上下两部分,故有《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等篇名。孟子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