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阅读教材,完成练习19世纪初,西方发明了、。后来,这两种近代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19世纪70年代后,中国开始架设,大大便利了信息的传递。中国建造的第一艘轮船是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运营的铁路是1864年1月,徐寿和华蘅芳合作制成一艘木壳轮船“黄鹄”号,1876年,英国商人在中国修筑的淞沪铁路。民国初年的一天,小明家收到了一份电报,于是小明和姐姐展开了一段对话。小明:姐姐,外公来电报啦!小明姐(看完电报):外公过几天要来上海看望咱们啦!小明:从昆明到上海那么远的路,那得花多少时间呀?小明姐:现在交通便利,外公可以先乘火车到海防,再转乘轮船到上海,全程只需短短的几天。场景一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段对话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夫地方之有铁路,譬如人身血脉流通,手足灵捷……其未建铁路者,则如风痹之人,半体不遂,举动不灵,横逆之来,无可相助,亦惟任其侮辱而莫之御。——郑观应《盛世危言》新式交通工具给当时社会产生什么影响?阅读材料加快人们的出行速度促进商品的流通二、文化生活的变迁阅读教材,完成练习近代以来,西方发明的和传入中国,给后人留下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近代中国最著名的报纸是年在上海创办的。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照相电影1872《申报》商务印书馆1.照相与电影传入中国早期的照相机慈禧太后照片末代皇帝溥仪与皇后婉容的合影这天,小明一家去码头接外公,在码头,用相机照了张全家福,留下了纪念性的一刻。吃过午饭,全家一起去电影院看了场电影《定军山》,妈妈对男主角雄浑的声音大加赞赏。晚饭过后,小明拿了份上海最著名的报纸《文汇报》与外公一起阅读,报纸上内容真丰富:有广告、新闻、评论等。但报纸上有些字小明不认得,小明搬来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字典查。场景二大家来找茬:此段描述中,有些是不符合当时时代的,请找出并加以改正。Step1:图说历史文化生活的变迁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第一部获国际奖电影《渔光曲》Step2:图说历史文化生活的变迁1872年4月30日创刊于上海,直到1949月5月27日停刊,前后办了77年.当时影响较大。该报内容丰富,刊载有新闻、评论,还有商品和服务类的广告等等。说出下列各时期创办的刊物名称:A.维新变法时期:《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B.辛亥革命时期:《民报》C.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每周评论》三、社会习俗的变化阅读教材,完成练习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和等法令;还废除有损人格的,代之以文明简单的、;取消“”“”之类的称谓,代之以“”“”等平等的称呼。辛亥革命后剪辫易服废止缠足跪拜礼鞠躬握手礼老爷大人先生君这几天,小明陪着外公游览、拜访友人,他们在上海接触到了以下一些图片反映的现象......场景三军警为行人剪辫子其中有个别行人被剪辫子后号啕大哭。长袍马褂(大清)礼帽长衫(民国)易服饰长袍马褂西服男子服饰的变化中山装zxxkw缠足:触目惊心盛满痛三寸金莲”始于五代南唐(公元937-975年)。当时五代李后主喜爱音乐和美色,他令寞娘用帛缠足,使脚纤小弯曲如新月状及弓形,并在六尺高的金制莲花台上跳舞,飘然如仙子凌波,故称“三寸金莲”。以后从宫内到民间皆仿行,缠足美女废跪拜辛亥革命前辛亥革命后礼节的变化请安、作揖跪拜、拱手鞠躬礼、脱帽礼、握手礼拱手作揖改称谓辛亥革命前辛亥革命后称谓的变化大人老爷老太爷少爷先生某君官职同志李大人早啊王老爷早想一想:小明外公在上海接触到了那些民国新习俗?剪发辫穿新式礼服行鞠躬、握手礼不缠足称呼“先生”外公和小明谈论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因素外公:洋人来了,世道变了小明:我爸爸说是民国倡导社会新风,改变落后的习俗场景四议一议:他们说得有道理吗?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2、革命思潮的推动。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因素:但是,社会生活的变化有没有局限性呢?提示:轮船、铁路、电影和报纸、照相、社会习俗19世纪变化大,轮船火车传天下。有线电报始架设,远隔千里能说话。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