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创伤性凝血病2018VIP免费

创伤性凝血病2018_第1页
1/68
创伤性凝血病2018_第2页
2/68
创伤性凝血病2018_第3页
3/68
创伤性凝血病陈淑华主要内容创伤性凝血病(trauma-inducedcoagulopathy,TIC)病理生理机制认识进展TIC诊断TIC治疗急性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最早表述2003年MacLeodJB,BrohiK2个独立的研究者描述了创伤患者早期大量输液前即存在显著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T)异常,且这一现象与损伤严重程度和死亡率相关,被称为“急性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acutetraumaticcoagulopathy,ATC)”BrohiK,etal.Acutetraumaticcoagulopathy.JTrauma2003;54(6):1127–30.MacLeodJB,etal.Earlycoagulopathypredictsmortalityintrauma.JTrauma2003;55(1):39–44.创伤性凝血病急性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acutetraumaticcoagulopathy,ATC)是指患者在创伤后早期、接受医疗干预前即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创伤性凝血病(trauma-inducedcoagulopathy,TIC)是指在严重创伤和大手术打击下,机体出现以凝血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病症,是一种多元性的凝血障碍疾病。CurrOpinAnesthesiol2016,29:212–219JIntensiveCare.2017Jan31;5:14创伤性凝血病病理生理机制Rossaintetal.CriticalCare(2016)20:100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病机制发病机制发病机制发病机制发病机制组织损伤休克酸中毒低体温炎症反应血液稀释血液稀释与TICInjury.2007Mar;38(3):298-304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病机制发病机制发病机制发病机制发病机制组织损伤休克酸中毒低体温炎症反应血液稀释严重颅脑创伤与创伤性凝血病JTrauma.2009;66:55–62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病机制发病机制发病机制发病机制发病机制组织损伤休克酸中毒低体温炎症反应血液稀释休克与凝血NathanJ.Resuscitation.2010January;81(1):11132只猪18只出血组5只对照随氧债增加纤维蛋白原对照*pvalue<0.05休克与凝血NathanJ.Resuscitation.2010January;81(1):111*pvalue<0.05随氧债增加MA值对照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病机制发病机制发病机制发病机制发病机制组织损伤休克酸中毒低体温炎症反应血液稀释PH值与凝血JTrauma.2006;61:624–628.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病机制发病机制发病机制发病机制发病机制组织损伤休克酸中毒低体温炎症反应血液稀释低温与凝血低温对内源及外源性凝血途径均有影响低温抑制凝血酶活性CritCareMed.1992;20(10):1402-5低体温与死亡率体温≥34℃<34℃<33℃<32℃死亡率7%40%69%100%JTrauma.198727(9):1019-2471traumapatientswithInjurySeverityScores(ISS)>25创伤后酸中毒低体温与凝血障碍死亡三角JTrauma.2010;69(4):976-90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病机制发病机制发病机制发病机制发病机制组织损伤休克酸中毒低体温炎症反应血液稀释创伤后免疫反应Injury.2007;38(12):1336-45.创伤后炎症风暴Shock.2005.24(1):74-84NatRevImmunol.2011Dec16;12(1):3炎症TF途径介导凝血激活BiochemiaMedica2012;22(1):49–62凝血与炎症接触途径JThrombHaemost.2016Mar;14(3):427-37接触系统,又称为血浆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包括三个丝氨酸蛋白酶:凝血因子XII(FXII)和XI(FXI),血浆前激肽释放酶(PK),和非酶辅因子高分子量激肽原(HK)。JTrauma.2008;64(5):1211-7急性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与全身灌注不足相关,表现为抗凝活性增加和纤溶亢进。与此同时却没有凝血因子消耗或功能障碍的证据。血栓调节蛋白的活性与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水平相关。凝血酶与血栓调节蛋白有助于通过活化蛋白C消耗凝血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PAI-1)至纤溶亢进。ACT:低灌注引发的全身凝血抑制与纤溶亢进创伤性凝血病-纤溶亢进活化蛋白C对于急性创伤性凝血病作用主与纤溶相关,而不是抑制凝血途径。结合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急性创伤性凝血病蛋白C的核心作用,为创伤出血管理提出了新的途径Anesthesiology.2017Jan;126(1):115-127.主要内容创伤性凝血病(trauma-inducedcoagulopathy,TIC)病理生理机制认识进展TIC诊断TIC治疗TIC诊断创伤实验室标准(其中一项)(1)PT>18S、(2)APTT>60S,(3)TT>15S;(4)INR>1.6。(5)有活动性出血或潜在出血,需要血液制品或者替代治疗。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2016,Vol.2.No.4TIC诊断常规凝血指标的实验室检查通常需要20~60min,并不能...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创伤性凝血病2018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