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此错岂能长此以往VIP免费

此错岂能长此以往_第1页
1/2
此错岂能长此以往_第2页
2/2
此错岂能长此以往淮南实验中学方文曙地址淮南市淮南实验中学邮编232001《三峡》是初中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该文以不到两百字的篇幅,写巫峡两岸高峻的山势,夏天奔流的江水,以及峡中四季景色的变化,写得隽永传神,妙绝古今。然而,这样一篇精美的写景名文,却并非如课文中所标注的那样是出自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之手。实际上,其作者另有其人,他就是略早于郦道元的南朝人盛弘之。盛弘之是南朝刘宋时人,因《宋书》无传,生平事迹不详。其所著《荆州记》是最早关注三峡也是保存三峡史料和各种信息最多的地记著作,成书于宋元嘉九年至十六年(432-439),较《水经注》约早80年左右。众所周知,《水经注》是郦道元为魏晋时代无名氏《水经》一书所作的注释。作为一部“别开生面”的地理学著作,虽然书中大部分内容是他跟随北魏文帝巡幸长城、阴山以及自己作冀州、鲁阳、颖川、东荆州等地太守、刺史时“访渎搜渠”的调查记录,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注释是他博采汉魏以来许多山川土风、历史掌故的文献综合编纂而成。据今人考证,历史上郦道元足迹并未至南方,更未实际考察过长江三峡,因此,《水经注》写三峡基本上是参考前人著作加以编写。盛弘之的《荆州记》是较早采用记实手法和极富文采、情感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描述三峡山水风光、自然物产、人文景观和民族风俗的著作,自然也就成为郦道元写《水经注江水》一节的主要参考文献。或许是他也为盛弘之写“三峡”一段的精美文字所折服,因此在“江水”一节中写“三峡”一段,郦道元照录原文,一字不改。但是,由于古代没有严格的学术规范,引用他人著作无须注明出处,加上《水经注》是地理学名著,郦道元是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三峡”一文写的又是那么精美绝伦,人们便误以为“三峡”是郦道元所写,久而久之,习非成是,“三峡”一文的真正著作者也就渐不为人知了。实际上,郦道元只是引用盛弘之文,“三峡”一文的著作权理应归之于盛弘之。现行语文教材(包括其他各种选本)将作者署名为郦道元显然是错误的,应予纠正。其实,在历史上,“三峡”一文的作者本来是很清楚的,并无混淆情况。例如宋朝李坊等编撰《太平御览·地部》,在引用“三峡”这段文字时即标明出处:“盛弘之《荆州记》曰:……”。宋朝以后,随着《荆州记》的散佚,《水经注》的影响日渐增大,许多人便误以为“三峡”是郦道元所作。但一些治学严谨的学者却一直试图拨开迷雾,再现历史真相。例如清代陈运溶《荆州记》辑本就曾专门考证指出:“案:此条(指“三峡”条文)虽未著姓氏,而核其语句如一,知为盛作也。”上世纪九十年代徐世荣先生在《语文月刊》上撰文更是明确指出“三峡”这段美丽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写景文“并非郦道元作,全文引用略早于他的盛弘之所作《荆州记》,我曾查对两书,郦氏引文,一字未改。”(见《语文月刊》90年第11-12期)上海辞书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古文鉴赏辞典》也选了《三峡》一文,虽然作者署名依旧为“郦道元”,但却在《三峡》选文下作注:“据今人考证,郦道元足迹未至南方,其文实出自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著名郦学家熊会贞在其所著的《水经注疏》中也指出:“自三峡七百里中以下,盛弘之《荆州记》文,引见《御览》五十三(卷)。”由此可见,《三峡》美文为盛弘之所作是确凿无疑的。但是,不知为什么,这些专家学者的意见却一直未被我们教科书的编者所采纳,这么些年来,虽然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出了不少,但一涉及《三峡》的作者,都无一例外地署名为“郦道元”,致使盛弘之这位《三峡》美文的真正作者一直在“蒙冤受屈”,这是很令人费解的。是怕说出真相影响郦道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还是担心真相大白有损教科书编者的权威?如果是前者,那纯粹是杞人忧天。郦道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有他的《水经注》为证,一篇文章的归属问题无损其文学地位之一毛;如果是后者,那就更不应该了。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如果我们连这么一点正视现实、改正错误的勇气都没有,那么“教人求真”从何谈起?“学做真人”也就无异于痴人说梦了。正本清源,恢复...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此错岂能长此以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