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案例一、揭示课题1、(出示名人名言)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名人名言,读读吧!这些名人名言都阐明了一个真实的道理,而且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所以我们叫他们为——板书——“真理”。2、今天,老师再送给大家一条真理,看老师书写——写完“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大家齐读,这也是今天我们要学到课文。二、提出观点1、同学们预习过课文,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很特别?它到底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2、它是一篇——生说后再板书——议论文没说到也引过来——它不同于我们经常阅读的记叙文,没有精彩的故事情节,没有细致的描写,没有华丽的词藻,它跟你讲道理,分析问题,它有的是深刻的思想。(引过来的边说“像这一类的文章就是——板书——议论文)3、怎样才能学好这篇议论文呢?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议论文一般都是先提出观点,再证明观点,最后总结观点。[边讲边写——板书:提出观点——证明观点——总结观点]4、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想想作者先提出了什么观点,接着又用怎样证明观点,最后如何总结观点的?请把作者的观点用横线画下来。5、学生自读。6、.问——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你划了哪个句子?——生答,在哪个自然段——生答。——出示1自然段。(说到第二自然段也行)小结——是的,议论文一般都是在文章的开头提出观点。——出示第一自然段(学生读)7、作者提出观点后是如何解释观点的含义的呢?8、出示第二自然段,自由读读这段话!9、读懂了吗?考考你们?出示词卡——“司空见惯”——学生齐读,①“司空见惯”是什么意思呢?②生活中哪些事情你们认为已经“司空见惯”了?——(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下;我们每天饿了都要吃饭,困了都要睡觉……)③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就是“司空见惯”,可你们知道它为什么叫“司空见惯”吗?不知道了吧?它可是有来历的——(慢慢说)我们对于熟悉的事物常常失去好奇心、探究欲,也就没有问号了!“(出示课件——谁来帮老师读——10、过渡:不问不知道,问号才能变成感叹号。①“?”和“!”各指什么。(课件点红“?”“!”)②把两个标点所在的句子点蓝所在的句子——师小结——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就是——指课题重点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意思。指着屏幕和板书——它们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呢?(重语气)多让几个孩子说。小结——(是啊,把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表示,让别人印象深刻,这样表达也十分简洁明了。)齐读第二段三、证明观点1、(指着板书)作者提出观点后又怎样证明了观点?请默读课文,概括一下文中用了哪些事例来——重点说——证明这个观点。——学生读完汇报。你概括得很完整,能再说简单些吗?能用小标题的形式来说说吗?用这样的方法谁来概括第二个、第三个事例?——逐个板书(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花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2、哪个自然段概括地说了这三个事例?三个事例点红。齐读第六自然段3、小结:抓重要句段能较快理清脉络。4、这三个事例有什么相同之处呢?快速默读,发现相同点,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5、学生汇报,:①三个事例都是从生活中的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的。说具体点,文中是怎么写的。谢皮罗教授从什么现象中发现问题的?——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而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呢?——点击课件奥地利医生呢?——点击课件②你们注意了吗?还是这三段话,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呢?——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就引——谢皮罗是怎么注意到的?波义耳呢?奥地利医生呢?——点红“敏锐地、敏感地、感到很奇怪”,师又进行小结——是啊,这三个人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他们都能敏锐、敏感地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去“见微知著”出示词卡。③小结——这三个事例一同同在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见微知著。④这三个事例还有什么相同点?——生答——他们都进行了反复的实验与研究。说具体点。学生汇报,生答——把“反复实验”等处点红。谁来读读这三个句子。你们还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