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笔下的大唐凉州风情(兰州晨报王文元)一座古城,一段大唐盛世,一位伟大诗人。在这里相会,在这里相融。千年后,诗人早已远去,古城也已老去,唯有一段传奇不朽,唯有诗人笔下的风情不变。开元二十五年,大唐盛世到了一个巅峰。一场大战之后,诗人王维身负使命,来到了凉州……于是,诗人见证了凉州的盛唐风情。它究竟是什么样子呢?1.诗人,过泾水,走古道,渡黄河,潇洒而来从兰州往西,沿着古老丝绸古道,我们翻山越岭,往凉州而去。在现代交通手段下,曾经无法逾越的乌鞘岭,如今变得非常轻松。从中午出发,傍晚时分,我们就抵达这座古老的丝路城市。如今,人们常常将武威和凉州视同为一个地方,然而在三国之前,却是两个地方。武威是霍去病远征河西的匈奴后,在河西走廊设置的四个郡之一。而凉州,却是西汉时期改雍州而设的,驻扎地最初在陇山西侧的天水北面,因其管辖的陇山以西地方,因土地寒凉,故而称为凉州。到了三国时期,复置凉州,从陇山西侧迁移到了武威。这是一个夏日,正是傍晚时分。此刻,被太阳管制了一天的人们,纷纷走出了家门。武威南门广场上,人头攒动,连日的高温,让人无处可躲。武威南门广场是武威近些年新修的一个文化广场,高大的城门楼,树立的图腾柱,起起伏伏的喷泉,的确是乘凉的好地方。就在这样一个夏夜,在这样充满时尚和传统意味的广场上,我们和王维的边塞诗“不期而遇”。武威人在南门广场中,用黑色的大理石将历代吟诵武威的诗词镌刻了出来,其中,就有王维的诗。从小到大,我们接触到的王维是一个生活恬淡的田园诗人,然而却没有想到,他的边塞诗也同样引人瞩目。王维,字摩诘,太原祁(今属山西省)人,21岁时考上进士,被任命为大乐丞。不久就因故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他的诗歌中带着浓浓的田园风情,也曾经有人将他称为诗佛。这样一位习惯恬淡生活的田园诗人,为何会写下雄浑的边塞诗篇呢?这似乎要从诗人的一次西行说起。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在古代的军事地理中,河西走廊承担着隔断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游牧民族联系的任务,中央政府只要占据河西走廊,就能在向西的战略上取得优势地位,掌握主动性。唐代前期,中央政府牢牢控制着河西走廊,故而向西的战略上,就具有主动地位。而安史之乱后,丢失河西走廊,唐政府只能困守陇山以东,游牧民族骑兵距长安只有一两天的路程,因而极其被动,这也是导致唐王朝后期一蹶不振的一个重要原因。获知崔希逸取胜的消息后,依然精明的唐玄宗,很快就做出决断,派人前去慰问。而此时,王维的处境也非常尴尬。王维能到长安任职,主要是受了张九龄的举荐,被擢升为“右拾遗”。谁知,开元二十四年十一月,张九龄却被罢参知政事,贬为荆州长史。自然,王维的处境就尴尬了。当时,他已经做好了归老田园的打算。谁知,却接到去凉州的差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王维笔下的边塞风光,也是边塞诗中最为引人瞩目的篇章。王维所存诗歌中,边塞诗有40首,这无疑是个令人惊喜的数字。因为,另一位边塞诗人高适留下的边塞诗歌也不过20首。然而,人们想不到这首诗的诞生和武威有一定的关联。历史久远,我们没有找到更多关于王维在武威的资料,只能通过他留下的关于凉州的诗句,来认识他的凉州之行。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从长安出发,基本上沿着丝绸之路的北线而行。人们从王维留下的诗句中推断,他是沿着泾川、平凉,绕六盘山而西行至宁夏固原(即萧关),然后沿萧关道入靖远,直抵黄河岸边,渡黄河后,进入景泰,然后经古浪大靖、土门,入武威。这是汉唐时,长安通往西域最为便捷的一条道路。这是王维的第一次凉州之行,天宝四年王维还有一次凉州之行,因而传统上人们认为王维两次到过凉州。一路上,戈壁滩的瑰丽风光,紧张的边塞局势,来回巡哨的戍边将士,一一走入他的笔下。有人从王维笔下的“属国过居延”中推断认为,当时王维是从萧关,到居延(今额济纳),然后再到凉州,显然这是个误解。在交通落后,游牧民族时时骚扰的情况下,王维不可能舍近求远,绕一个大圈子的。根据这些年出土的汉简分析,王维只不过借用了“居延”这个相同的地名而已。出土的汉简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