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现代主义建筑一新现代主义概说二现代主义建筑特征三建筑作品介绍0801401-10王文智0801401-11黎文志0801401-14刘佳树指导老师钟雪飞1.新现代建筑思潮一般来说,“新现代”(NewModern)主要是指那些相信现代建筑依然有生命力,并力图继承和发展现代派建筑师的设计语言和方法的建筑创作倾向。也有人把上世纪70年代以后绝大部分与有历史主义倾向的各种后现代思潮截然不同的当代建筑实践,统称为“新现代”建筑。2.发展脉络•一对后现代主义的探索•二对现代主义的重新研究和发展3.新现代的开始——“纽约五人”展1969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一个展览和学术活动,称为“研究环境的建筑家会议”(简称CASE),主要由五个主张发展现代主义建筑的青年建筑家参于,这五个人是彼得.埃森曼、迈克.格雷夫斯、查尔斯.格瓦斯梅、约翰.海杜克和理查德.迈耶,这就是后来鼎鼎有名的“纽约五人”。一种普遍的看法是,“纽约五人”展是新现代建筑的开始。•新现代主义是在混乱的后现代风格之后的一个回归过程,重新恢复现代主义设计和国际主义设计的一些理性的、次序的、功能性的特征,具有它特有的清新味道。•新现代主义因为具有现代主义的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特点,同时又具有其独特的个人表现、象征性风格,因而被不少新的建筑家喜爱,得到很大的发展。1.创作特征•继续采用现代主义的简单明确功能主义的方式,同时也进行各种不同的个人诠释,这样,形成了现代主义建筑基础上的个人性变化。。2.基本主张•重视建筑的功能•重视新技术的应用•主张创造新的建筑风格,发展建筑美学•重视建筑空间设计•强调建筑要适应工业社会的需求•注重城市建筑景观的相互关系处理1.坚决反对复古,要创时代之新2.承认建筑具有艺术与技术的双重性,提倡两者结合3.认为建筑空间是建筑的主角,建筑设计是空间的设计及其表现4.提倡建筑的表里一致,在美学上反对外加装饰5.提倡新结构和新材料的使用现代主义建筑的基本特征•重视建筑的使用功能并在此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注意发挥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的性能特点•把建筑的经济性提到重要的高度•主张创造现代建筑新风格,坚决反对套用历史上的建筑样式•认为建筑空间是建筑的主角,并应在立体构图中考虑观察过程中的时间空间因素,产生“空间+时间”理论•废弃表面外加的建筑装饰二代表人物及相关作品1.美国国家艺术馆东馆——大师贝聿铭目录壹.贝聿铭生平贰.美术馆东馆设计环境叁.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贝聿铭1917年出生于广州1919年迁居香港1927年搬回上海1935年就读费城宾都大学建筑学1936年转学麻省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1940年获得麻省理工大学学士学位1942年与卢爱林结婚1946年获得哈佛设计研究生院硕士学位1948年加入齐氏威奈公司1955年成立贝聿铭合作事务所1983年获得第5届普利兹克奖•出国会大厦西阶,在美丽的国家大草坪北边和宾夕法尼亚大街夹角地带,耸立着两座风格迥然不同的花岗岩建筑,一座在西,为新古典式建筑,有着古希腊建筑风格;一座在东,是一幢充满现代风格的三角形建筑。它们就是国家美术馆。东馆建设预留的土地历史背景•1937年,国会决定把位于国家美术馆东边的一块梯形地块留作将来美术馆扩建之用。郑重其事的扩建计划(东馆)直到1968年才在保尔·梅隆提供资金的支持下,正式展开。•历时十年,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于1978年落成。•它包括展出艺术品的展览馆、视觉艺术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机构用房。面临的难题•位于历史敏感地带,如何融入城市,取得与周边纪念性建筑群的协调•不规整基地的利用(直角梯形)•如何与罗马风格的老馆取得联系•业主的特殊要求(亲切的外表,活泼的空间,空间有中心有方向感)解决方法•对国会大厦——杰弗逊纪念堂轴线的尊重导致梯形平面的切割•等腰,直角三角形产生的轴线与西馆轴线的呼应•哥特式塔楼产生纪念性,对罗马式的西馆进行一种历史风格的延续•构造和材质的极端追求•内部空间的丰富性和流动性美术馆总平面•设计美术馆东馆是对贝聿铭的挑战。几经琢磨贝聿铭突出奇想:一条对角线穿过这片梯形的直角顶点,将这片用地划为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这条线成为东馆设计的绝妙发端。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