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阳泉市矿区赛鱼小学李喜梅教学内容:数学书P53-54及“做一做”,练习十一1-3题。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2、会按要求用方程表示出数量关系。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教学重难点:会用方程的意义去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教具准备:天平、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上课要用到一种重要的称量工具,它是什么呢?对,它是天平。同学们对天平有哪些了解呢?天平由天平称与砝码组成,当放在两端托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根据这个原理,从而称出物体的质量。二、新知学习。1、观察天平图,用式子表示出来。(1)280>100(2)20+30=50(3)20+X=100(4)50+2X>180(5)80<2X(6)3X=4Y(7)100+20<100+30(8)100+Y=50╳32、分类:自己制定标准分分类。3、汇报:生1:按等式和不等式分为两类。板书:等式不等式(2)20+30=50(1)280>100(3)20+X=100(4)50+2X>180(6)3X=4Y(5)80<2X(8)100+Y=50╳3(7)100+20<100+30生2:按有没有未知数进行分类。板书:有未知数没有未知数(3)20+X=100(1)280>100(4)50+2X>180(2)20+30=50(5)80<2X(7)100+20<100+30(6)3X=4Y(8)100+Y=50╳34、二次分类。(1)师:你能给等式再进行二次分类吗?试一试。生:(2)20+30=50为一类;(3)20+X=100(6)3X=4Y(8)100+Y=50╳3为一类。师:你能说说分类的理由吗?生:(2)没有未知数。(3)、(6)、(8)有未知数。(2)师:你能对“有未知数”的这一项再进行二次分类吗?生试一试。汇报:(4)、(5)为一类;(3)、(6)、(8)为一类。叙述理由:(4)、(5)不是等式;(3)、(6)、(8)是等式5、观察思考:(3)、(6)、(8)这三个式子具备哪些特征?生:都是等式。生:都含有未知数。6、方程的含义。师:刚才的(3)、(6)、(8)这三个式子就是方程,你能说说什么式方程吗?生: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是方程。7、区别对比、加深印象。把黑板上不是方程的式子拿下来,并说明它为什么不是方程?8、自己写一写:自己写方程。9、下面的式子是方程吗?为什么?3X+☆=4246-☆=10三、总结。教学反思《方程的意义》这一课的难点是区分“等式”和“方程”,为了能突破这一难点,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分析、比较,归纳得出方程的意义。教学中没有将等式、方程的概念强加给学生,而是在学生原有知识水平上,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用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表示出等量关系,并用天平平衡原理来解释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使学生理解等式及方程的意义,尊重了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