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学习内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学习重难点: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一、课前预习基础知识1.下面字形有误的一项是()A.测量享受袖手旁观B.埋没华裔格物致知C.彷徨朱熹不知所错D.儒家测量一帆风顺2.根据本义写出相应的成语。A.船挂满帆,一路顺风行驶。()B.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C.一抬脚就成功。()D.事情在于人做。()3.本文作者________是美籍华裔________家,________奖获得者。4.“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中________的________篇。宋代朱熹抽取________中的________、《中庸》两篇和________、《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5.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1)《大学》中“格物致知”的含义是:(2)王阳明对“格物致知”的理解是:(3)作者认为的“格物致知”的含义是:6.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什么问题?作者的结论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本文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8.中国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作为中国的学生有哪些弱点?要怎样克服?9.中国传统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它对我们的现代教育有哪些不良的影响?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填空。⑴丁肇中,美籍华裔__家,1976年获得________奖。⑵《大学》中提出的、、、、、、、、八条目,成为南宋以后理学的基本纲领的一部分。2.从文中看出,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者要强调“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面这段话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自主研学合作探究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思想。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1.第1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2段主要讲的是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