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_第1页
1/6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_第2页
2/6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_第3页
3/6
第 14 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知 识 积 累字音字形儒家(rǔ) 缅怀(miǎn) 朱熹(xī) 中庸(yŌng)瞭望(liào) 彷徨(páng) 授予(yǔ) 丁肇中(zhào)词语释义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道理,求知,得到知识。格,推究。致,获得。正心:使心地端正。儒家提出的一种修养方法。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指陶冶身心,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抽象:不能具体体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诚意:使心地诚恳。儒家提倡的一种修养方法。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袖手旁观:比方置身事外,不加过问的冷淡态度,本课指不作任何探究实验的消极观察。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一帆风顺:船挂满帆,顺水行驶。比方非常顺利,没有阻碍。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推广延伸到全国各地,流传千秋万代。作者简介丁肇中,1936 年 1 月 27 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城,祖籍是中国山东省日照市,实验物理学家。1965 年发现反氘核;1967 年测量电子半径,发现电子是没有体积的;1969 年测量普通光和有质量的光(即矢量介子)之间的转变,证明高能量普通光可以变成矢量介子;1974 年发现第 4种夸克的束缚态——J 粒子,因此贡献,1975 年被美国政府授予洛仑兹奖,1976 年被授予诺贝尔 物理学奖;1977 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 士 ;1979 年发现胶子喷注;1989 年确定三代中微子种类的数目只有三代;1994 年起领导 AMS 实验在空间寻找反物质和暗物质,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98 年在太空中首次发现氦-4 和同位素氦-3 的空间分布是不同的;2025 年首次发现在 太空中有大量高能正电子这些正电子的来源很可能是暗物质碰撞所产生的。内容主旨本文是一篇演说词,同时也是一篇漫谈式的论说文。作者在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育学生的实验精神,不管讨论自然科学,讨论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日素养教育中要求培育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有重要指导和启示意义。重点难点1.丁教授认为《大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究;第二,探究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究。2.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