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怀古•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乘舟东下,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乘舟东下,途经西塞山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了这首诗,此首怀古诗被誉为“金陵怀古之冠”。•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中唐文学家、哲学家。贞元进士,又登博学宏词科。授监察御史,参加王叔文集团“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贬连州刺史,又贬朗州司马,同时被贬为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和柳宗元交谊很深,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他被贬谪长达22年,但却始终不屈。他的诗,内容多抒写内心苦闷,表现身处逆境而不肯降心辱志的执著精神。风格雄豪苍劲,语言干净明快。竹枝词、怀古诗是刘禹锡诗集中最有成就的作品。有《刘梦得文集》。•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公元1824年(长庆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此诗。唐宪宗时期,唐王朝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但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821——822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总的来看,诗人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朝廷昏暗、权贵荒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危机四伏的时代。诗人讲述了建都金陵的几个朝代的兴亡,希望唤起人们的注意,吸取往日的教训,表现出诗人对国家的赤诚忠心。全诗借古喻今,沉郁感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晋代王濬乘楼船自成都东下,金陵帝王锐气全都黯然收煞。•○公元二八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益州刺史王濬率领精锐水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直取金陵(吴国都城),以完成统一大业。•“”下益州是指自益州而下“”“”,下字置于益州之前,渲染出一种浩浩荡荡、居高临下的进军气势,同时也为下文写吴国的败亡埋下了伏笔。•“”黯然收三字,既表明吴国军队闻风丧胆的情态,又预示吴国走向失败的必然命运。•首联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中哪两个字用得好?简析。•“①”“”下和收字用得好。•“②”下:既有符合地理形势,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的意思;又有西晋攻下了东吴“”的意思;收字,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③“”“”一下即收!两字对举就渲染出西晋是声势赫赫,东吴是闻风丧胆。•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颔联写吴国垂死挣扎的徒劳和被迫出降的丑态“。千寻铁”锁形容吴军防御工事非常坚固,几乎封锁了整个江面。然而由于王濬的足智多谋,很快就攻破了吴军的防守。•“”一个沉字,形象的说明吴国政权也随铁链的沉没,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的消失了。一片降幡出石头写吴国国君投降时候的丑态.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濬率领高大战船组成的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直往)三山,直取金陵。•颔联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将晋吴之战的形势从哪些方面作了形象地描绘?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降的白旗;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濬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11)这首诗开头四句)这首诗开头四句叙述“王濬伐吴”这一史叙述“王濬伐吴”这一史实实,运用了什么,运用了什么手法手法?有何?有何用意用意??①①对比,对比,一“下”一“收”,一“沉”一“出”,一“下”一“收”,一“沉”一“出”,写出了写出了王兵来之迅猛,吴国在王大军摧枯濬濬王兵来之迅猛,吴国在王大军摧枯濬濬拉朽般的攻势之下不堪一击。拉朽般的攻势之下不堪一击。②②诗人诗人借借用典故,怀古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