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物到理论老子对自然存在科学、宇宙守恒、人文、国家管理、人性战争、生命、名利、权位甚至物理都有自己独到精确和细致的认识。对事物发展的辩证和转化能给出融入自然规律的基本解剖。特别难能可贵的能够脱离“从众定势思维”习惯而独立地接近于自然。还有一句话是人也大”这一句主要是对人类精神伟大的特指,这一章里。换句话,可以认为,人类的精神思维世界可以包容天地而存在。“道可道,非常道”。老子以这样的六个字开始了对他思想的诠释,而正是这六个字,使得老子思想与玄妙结下了不解之缘。对这句话比较普遍的解释是:“道是可以被阐述的,但可以阐述的道不是真正的道。”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可以发现并阐述万物的道,但我们永远也无法得知真正的道是什么。也有人以为道是可以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例如庄子。如此一来,道就变成不可知的了。由于道是万物的根本,如果道不可知,或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则贯穿了道的精神的万物也就玄妙起来,以道为核心的老子思想自然也就成了玄妙的思想。“道可道,非常道”前一个“道”同于后一个“道”,都是名词“道路”的意思,但前一个“道”特指圣人之道。中间的“道”,是名词用作动词,为“行走”的意思。“常道”,指没有体道的平常人行走的道路,也即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它的意思是可以用语言表述的“道”,它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用语言说出的“名”,它就不是永恒的名。也可以更进一步理解为,道路是可以行走的,却不是平常人所走的道路;名是可以求得的,却不是平常人所追求的名。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祸于身、免祸于社会的圣人之道。“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是圣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非常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人生之道无非是追求自由、幸福、健康、长寿之道,同一条人生道路,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走法,一是走圣人之道,也就是顺其自然,返璞归真之道。一是走常人之道,也就是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会。前贤解老,开篇即陷入道不可言说论,这就为打开老子道的大门设置了障碍。“道”,是老子首创的含有深刻哲理意义的概念。道的本意是“道路”的意思,引申为万物运动变化所依循的秩序、方法和规则。除此以外,老子“道”的哲学概念还有以下内容:一、道体,即“道之为物”,是只有心灵才可以认识的客观现实,标志着宇宙万物的本原。道体的本质是“小”,是可以为心灵所认识的,其前提条件是修德,即必须使自我意识合乎自然法则。二、道性,即由道体所体现出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标志着世界万物之所以发生、发展、转化、灭亡的根本法则。道性是客观的,其客观性是由道体的物质性所决定的。对道性的把握,决定于修道者的悟性也即理性思维。道的境界越深,悟性越高;悟性越高,识道的能力越强。所谓修得悟道,就是强调“修”、“悟”二字,修是修正,是要不断地扬弃自我不符合客观规律的思想意识;悟是体悟,是要把直觉思维寓于理性思维之中,只有理性思维或者只有直觉思维都不可能获得真理。宗教源于直觉思维,唯物论源于理性思维,而老子的道德论是直觉思维与理性思维相结合的产物——识道是直觉思维,修德是理性思维。三、道境,即识道者通过反思默修所进入的忘却自我、没有烦恼、逍遥无碍的灵明境界。自然的方面可以指自然规律,“道”可以泛指。如:星系的运动轨道,物质的自然混成及固有的运动轨道和方式;人文方面可以指人道、道德、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道”所包容是一件非常了不起公务员之宇宙观。更有对宇宙的存在给出了终极的自然存在观,这是一句用大小来定性宇宙存在相互包容顺序。而不是给出“神造”自我臆测,这也是当时时代难能可贵的自然客观存在观念。“非常道”就道出了人类不同参照系下的各种理论体系的存在一种自然存在现象。所以这样的一对排比句道出了宇宙无常和人类有常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