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要民俗民风中国民俗概况•共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0.56%,其它55个民族占9.44%•55个少数名族的名称: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朝鲜族,白族,哈尼族,哈萨克族,黎族,傣族,畲族,傈僳族,仡佬族,拉祜族,东乡族,佤族,水族,纳西族,羌族,土族,锡伯族,仫佬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景颇族,撒拉族,布朗族,毛南族,塔吉克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鄂温克族,京族,基诺族,德昂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裕固族,保安族,门巴族,鄂伦春族,独龙族,塔塔尔族,郝哲族,高山族,珞巴族。语言文字汉族壮族汉语民族语言54个民族分布状况•西北地区•东北内蒙古地区•中南东南地区•西南地区回族,东乡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裕固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满族,朝鲜族,郝哲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壮族,土家族,瑶族,黎族,畲族,仫佬族高山族,京族,毛南族藏族,门巴族,珞巴族,羌族,彝族,白族,普米族,阿昌族苗族,傣族,苗族汉族族渊•因汉朝而得名,前生华夏族。华夏族主要起源于源于原始社会期末的黄炎,东夷等部落联盟,至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融合了周围的苗蛮,百越,戎狄,以及羌,匈奴的部分部落。•汉以后,周边各组称华夏族为“汉族”•炎帝和黄帝为华夏之祖。汉族语言文化•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话,闽方言,粤方言七大方言。主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汉武帝太初元年始,确定农历的正月初一为“岁首”称为元旦,即新年•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蜡祭”•中国古代的先民在一年农事完毕,用一年的收获来祭祀众神和祖先,报答神的恩赐,歌舞戏耍,举行各种娱乐活动,逐渐形成新春佳节。春节主要活动•备年货,扫尘,祭祀灶神,祭祀祖先,吃团圆饭,守岁,贴春联,挂年画,放鞭炮,拜年,走亲戚,逛花市,闹社火,舞狮子,耍龙灯,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及杂耍诸戏•除夕•拜年(拜年之风宋代就已十分盛行)•放鞭炮,闹元宵清明节•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活动与习俗:扫墓祭祖,荡秋千,打马球和踢足球,踏青端午节•端午节(屈原故里端午习俗,西塞神州会,汨罗江端午习俗,苏州端午习俗)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赛龙舟,吃粽子,挂香袋,饮雄黄酒,插菖蒲,悬艾蒿,采草药中秋节•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祭祀先农的典礼•主要活动习俗:祭拜月神,赏月,赏桂,观潮,吃团圆饭和吃月饼等•汉晋时期有赏月之举,唐朝初年盛行,明清演变出神话传说重阳节•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战国,盛行于汉代,唐代正式定为民间节日•主要的活动与习俗:登高,插茱萸,观赏菊花,饮菊花酒,吃重阳糕。满族东北,内蒙古地区民族分布语系宗教、节日建筑特色文化服饰食物喜好禁忌满族东北三省,辽宁最多阿尔泰语系萨满教,藏传佛教“口袋房”供神用的“索伦干”以西为尊骑马,射箭,举重袍服,旗袍小米,黄米干饭,粘性食物,甜食,白片肉,血肠,猪肉酸菜炖粉条。“萨其马”爱犬,以西为上西炕不得随意坐人或堆放杂物。忌打狗杀狗,不在索罗杆上系牲口蒙古族内蒙古,新疆,辽宁,黑龙江阿尔泰萨满教,藏传佛教蒙古包,“毡包”《江格尔》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马刀舞,筷子舞,安代舞。马头琴。呼麦。长调民歌蒙古袍,腰带,皮帽,蒙古靴奶食和肉食尚白崇九,赠送礼品忌单数。忌食虾蟹,鱼海味朝鲜族黑龙江,吉林,辽宁阿尔泰婴儿诞生一周年,回甲节,回婚节木塔架,歇山式顶,青瓦白墙满屋炕《桔梗谣》《阿里郎》《诺多尔江边》伽倻琴弹唱顶水舞扇子舞长鼓舞农乐舞短衣长裙,船型鞋米饭汤牛肉狗肉打糕冷面松饼喜酒,尊老,父子关系一切人伦关系的基础忌讳人称“鲜族”回族宁夏甘肃新疆青海河北河南云南山东伊斯兰教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清真寺坐西朝东殿宇是四合院婚礼多在主麻节举行,由阿訇证婚。礼拜帽,男女出门必须戴帽子严禁漏顶面食,牛肉羊肉,喜欢甜食花儿会-歌会山子歌禁止崇拜偶像放高利贷玩赌忌说杀字,非伊斯兰教不可取水(水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