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案例一、案例背景【教材分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辛弃疾一首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这首词写在当时投降派把持南宋、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对金屈辱求和的时期这首词写的慷慨悲壮、深沉曲折,表现了辛弃疾请缨无路、报国无门的郁闷和任时光流逝、虚度年华的悲愤深刻揭示爱国志士迫切需要收复中原、为国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和壮志难酬的内心痛苦这种悲愤的感情应该说是时代的产物,它与当时整个民族的思想感情是一致的同时,辛词发展了苏轼的词风,慷慨纵横,雄奇豪壮而又苍凉沉郁,是苏词的继大成者【学生分析】高二学生对诗词鉴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高一时,他们接触了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对辛弃疾的经历和思想比较熟悉了通过回顾所学,他们更容易理解《水龙吟》所传达出的复杂的感情【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2、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悲愤痛苦心情3、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课前准备】回顾辛弃疾的诗词,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补充同学们喜欢的《丑奴儿》查找辛弃疾的一生经历和心路历程【教学思路】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名作展现了一个独特的词人形象,饱含着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而情感的表达又使用了多种表现技巧来实现本课通过自读,初步感受词人独特形象;通过品读,结合时代背景及词人经历深入把握词人形象,品味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通过赏读,欣赏佳句,感受技巧;通过比读,感受苏辛词风的不同运用各种读诗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本词,采取由点及面,由浅入深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帮助学生读出诗词的趣味【教学手段】(1)朗读教学法本词饱含着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通过反复诵读来体悟(2)小组合作法课堂教学以学生探究合作为主,重点研读辛弃疾借什么景抒什么情,通过什么方式抒情【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二.教学步骤(一)初读把握感情基调1、温故知新(1)回顾辛弃疾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抗金英雄,南宋著名词人艺术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传世之词有600多首,皆冠两宋其词多抒发强烈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乃“人中之杰,词中之龙”著有《稼轩长短句》.齐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丑奴儿》(2)言为心声,词见其人——走近辛弃疾,多媒体展示辛弃疾的一生经历和心路历程(设置这样的环节可让学生在宏观上更为全面地进入文本,理解文本,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增强了语文课堂的人文气息辛弃疾也可以成为学生笔下很好的作文素材,解决作文言之无物的问题)2、一篇优秀的宋词作品,永远不厌百回读(1)学生自由大声读两遍,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把握重音,读出抑扬顿挫之感师范读两句,做指导(2)请两名学生诵读本词纠正字音:岑cén脍kuài揾wèn(3)听多媒体范读,学生跟随默读(4)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诵读本词,在诵读中把握本词的感情基调3、合作讨论作者的思想感情师:哪些词直接表现了作者的感情,应该怎样读?生:忧愁悲愤(献愁供恨无人会,登临意可惜流年,忧愁风雨)(二)再读思考表情方式师:词人表达情感的方式有哪些?(如何来表现自己情感的)生:直接抒情献愁供恨无人会,登临意可惜流年,忧愁风雨生:借景抒情江天山景落日断鸿生:动词的使用看、拍、会、登生:典故的使用张翰许汜刘备桓温(三)评赏探究,触摸词人内心★品读上片师:作者在赏心亭看到什么触动自己心弦的景物?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生:江天水天相接,无边无际,旷远寥廓,气势雄浑,显得空寂苍凉生:山景比喻,清秀之美移情入景,满怀愁恨生:落日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也表达了作者的愁苦悲凉心情生:断鸿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因飘零的身世而悲苦和孤寂的心情师:作者用了哪几个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补充本词的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作者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这时他南渡已十二年之久,尚未得到北伐抗敌的机会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