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孙权劝学教案孙权劝学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很有必要细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应当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孙权劝学教案,欢迎大家共享。孙权劝学教案1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好处。本文讲了一个第1页共45页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行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说,起先学习后来果真大有进步。二、作家作品简介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三、阅读分析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第2页共45页2.请学生翻译。(一人译一句)3、课文注释补充。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4、再次朗读课文,留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完成目标1)(1)“卿今当涂掌事,不行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探讨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第3页共45页(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异不解的语气。)(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骄傲的语气。)5、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探讨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6、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第4页共45页写?探讨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7、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探讨并归纳:因为状况是在不断改变,人也在不断改变,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8、提问:请说明“吴下阿蒙”并造句。(目标3)探讨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第5页共45页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9、提问:请说明“刮目相待”并造句。(目标3)探讨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10、当场背诵全文。第6页共45页四、老师小结本文通过孙权劝说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进步的故事,告知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五、布置作业1、课后练习一、二、三。2、背诵全文。3、写写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孙权劝学教案2第7页共45页教材分析《孙权劝学》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个单元选取的文章都是历史上闻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的生动感人、广为流传的事迹。《孙权劝学》讲的是孙权劝告东吴大将吕蒙仔细学习的故事,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文章简练生动,用语不多,但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特性显明,跃然纸上,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同时文章宣扬了一种虚心好学、重视阅读的`昂扬向上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教化价值。第8页共45页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在上册已经学习了7篇古文,14篇古诗,在下册学习了2篇:《伤仲永》《木兰诗》,对古文的几种翻译方法已经有了初步驾驭,也积累了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目标确定“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虽然七年级学生已学过几篇古文,但对古文阅读理解上还有肯定难度所以我考虑这节课还是让学生朗读为主,以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第9页共45页词语为基础,然后能够精确流畅地翻译句子,复述故事。鉴于此,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