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血吸虫病日本血吸虫病SchistosomasisSchistosomasisjaponicumjaponicumDepartmentofInfectiousdisease,Liyuerong1.了解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和流行概况。2熟悉流行病学特点、发病机理和病理解剖。熟悉临床分型和特点。掌握诊断要点和病原学治疗。病例病人于2008年10月21日入院。患者,刘××,男,24岁,渔民,因持续高热1个月余,于9月1日突然畏寒,继而高热,呈弛张热型,最高达40℃,同时伴有额部胀痛及夜汗,出汗后头痛随之缓解。曾在某医院经林可霉素、复方阿司匹林等药物治疗未家好转。后因出现干咳又一次住院治疗。经血常规、骨髓象检查均提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周围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为680/mm3;胸片提示两下肺纹理粗乱;肝功能轻度异常,HBsAg(+),HBeAg(+),抗HBe(-)。接受氨苄西林、阿米卡星及青霉素等抗感染治疗10日,继而又以氯喹进行治疗性诊断也无效,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寄生虫病待删”而转入我院。病人病前2个月曾在安徽某县装水泥,经常下水捕渔、采河蚌。家族中无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史。体格检查:T39℃,P92次/分,R18次/分,BP120/90mmHg。神志清楚,热病面容,皮肤巩膜无黄染,扁桃体I度肿大,无皮疹,颈软,浅表淋巴结未扪及,心律齐,两肺呼吸音清晰,腹平软。肝肋下2cm,质中,轻压痛。脾肋下2cm,质软。腹水征(-)。肾区无叩击痛,双下肢未见水肿,神经系统检查均为阴性。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提示Hb105-125g/L,WBC1.5-9.7×109/L,嗜酸性粒细胞0.20-0.40;血吸虫抗原皮内试验(-),大便两次集卵均未找到血吸虫卵;骨髓象检查提示粒系增生,有感染现象,嗜酸性粒细胞升高。B超检查:肝脾大。胃镜检查:胃窦部充血水肿,散在数个陈旧性出血点。乙状结肠镜检查:未见血吸虫卵。血吸虫环卵沉淀试验(+)。投以吡喹酮治疗,服药2日后体温明显下降,第3日降至正常。问题:1.该病人的诊断是什么?其诊断依据是什么?2.该病例应与哪些疾病加以鉴别诊断?3.为什么在检查中血吸虫抗原皮内试验(-)?大便2次集卵均未找到血吸虫卵?乙状结肠镜检查未见血吸虫卵?一、概述一、概述日本血吸虫病是由日本血吸虫寄生在门静脉系统所引起的疾病。人主要是通过皮肤接触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主要病变是由虫卵引起肝与肠的肉芽肿。急性期有发热、肝肿大和压痛、腹泻或排脓血便,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慢性期以肝脾肿大为主,晚期以肝脏门静脉周围纤维化为主,可发展为门静脉高压症(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巨脾与腹水)。二、病原学二、病原学(一)类型血吸虫(bloodfluke)也称裂体吸虫(Schistosoma)。寄生于人体的主要有五种,我国仅有日本血吸虫。日本血吸虫(S.japonicum)曼氏血吸虫(S.mansoni)埃及血吸虫(S.haematobium)间插血吸虫(S.intercalatum)湄公血吸虫(S.mekongi)病原学病原学血吸虫病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血吸虫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的12个省、市、自治区,属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WHO确定的六大热带病之一日本血吸虫。雌雄异体,合抱寄生在门静脉系统。血吸虫雌雄合抱血吸虫雌雄合抱尾蚴尾蚴由体部及尾部组成,尾部又分尾干和尾叉。尾叉不及尾干的一半,是日本血吸虫的特征之一。(二)生活史(二)生活史LifeCycleofLifeCycleofSchistosomaSchistosomaspp.spp.25-30℃毛蚴7-8周(二)生活史(二)生活史1.尾蚴经皮肤感染人或动物(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感染方式:接触疫水。2.成虫寄生于人或动物的门脉-肠系膜静脉系统。3.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4.中间宿主:钉螺。5.虫卵是主要致病虫期。中间宿主:中间宿主:钉螺钉螺三、流行病学三、流行病学流行地区:日本血吸虫病除我国流行外,还流行于东亚一些国家。国内主要分布于长江沿岸及以南的12省、市和自治区。国内血吸虫病流行区根据不同地理环境、钉螺分布和流行病学特点可分为湖沼、水网和山丘等3种类型。目前流行情况:参考国外医学传染病学和流行病学分册三、流行病学三、流行病学(一)传染源主要是受感染的人和动物。湖沼型-病人、耕牛水网型-病人山丘型-耕牛、野鼠三、流行病学三、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