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经历信息技术过程的解读[摘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将经历信息技术过程作为重要的内容“”。那么,课标中是怎样设计和解决经历信息技术过程的?我们怎样理解经历信息技术过程?应该如何保证经历信息技术过程的有效性?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作以讨论。[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信息技术过程一、经历信息技术过程的内涵和意义经历信息技术过程是指让学生独立完成操作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过程和方法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基于表达、交流需求的实际问题。信息技术过程主要包括三大基本阶段,即规划、设计、制作。对不同的问题对象,过程的阶段可以更为具体地细化成某种工作模式。例如,创作多媒体作品以实现某种交流效果,实际过程可以细化————为分析需求规划内容选择————————媒体策划创意设计信息呈现方式制作作品交流评价这一工作模式,建设网站的具体过程可以细化为——————————分析规划设计创作发布评价这样的工作过程。经历信息技术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表达、交流等实际问题的特殊性、有效性,掌握信息问题解决过程中有关规划、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思想与方法,进而体会到人机之间的互动作用和人、技术、社会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贯穿并着重强调的内容。获取信息、存储信息、加工信息、传递信息,这是基本的信息问题,利用信息技术来表达思想、意图,实现有效的交流是综合性的信息问题。目前,就大众层面来说,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解决这类综合性信息问题的主要方式,即人类基于需求的创意与技术有机融合的外化表现形式,主要是多媒体作品和网页、网站。按照技术特征,这种表现形式可分为:一般多媒体作品、虚拟现实作品、动态网页、主题网站等。在人类社会中,人们的任何社会活动都离不开思想、意图的表达与交流,因此,表达与交流构成人类社会性生存与发展的基本且重要的需求。在信息化社会到来之前,高效表达、交流的需求并不突显,人类在表达、交流的方式方法上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即使在工业化社会,技术深远地介入到表达、交流的实现过程中,如电话、电报、传真、幻灯、投影等的运用,但并没有使表达、交流、社会交往的方式发生改变。同时,由于这些技术的功用主要是信息的传递,运用这些技术进行表达、交流的人们,不需要对这些技术进行特别的学习。所以,相应的技术运用能力没有成为基础教育的内容,亦即没有课程化。在信息化社会,基于数字化信息的表达与交流被社会进步、被社会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强烈要求着、需要着,伴随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改善表达效果、提高交流效率、促进远程合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人类在表达、交流的方式方法上发生着根本性变——化依托信息技术支持的新型社会交往方式、高效的表达与交流效果变成现实。因此,运用信息技术有效进行表达、交流成为社会人基本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成为信息化社会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所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将经历信息技术过程作为重要的内容,就是让学生在规划、设计、制作的过程中掌握思想方法,积累表达技能,形成有效解决表达与交流问题的能力,最终提升信息素养。二、对经历信息技术过程的设计与解决课程标准的选修模块中,从目标到内容,都渗透了解决学生经历信息技术过程的基本方式和要求。概括地说,就是在做中学,在经历中体验,在感受中体会。强调创设条件,让学生融于实际问题和具体工作的情境之中,不断感受技术思想与文化,体验技术在提升人类生活、工作的质量,帮助人类认识事物和实现创造等方面的特殊意义与作用,在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并积累经验(已获得的个性化的知识、技能、方法),形成更高层次的信息能力。根据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自身特征及其在表达交流中应用的特点,新课标在选修模块中设计了经历信息技术过程的有关内容。在《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块中,设计了创作虚拟现实作品、多媒体作品等内容,《网络技术应用》模块中,针对性地选择了主题网站建设、网页设计等内容。关于经历信息技术过程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描述具体如下。“《多媒体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