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交流初读体验师:同学们已经预习了《礼拜二午睡时刻》,那么我们来交流一下。1.请用文中句子“这是八月的一个礼拜二”开头,概说“礼拜二午睡时刻”发生了什么事(60字以内)(设计意图:熟悉小说情节内容)(事件要点:一位母亲带着女儿在八月礼拜二午睡时刻到远镇的公墓去拜祭被当作小偷打死的儿子。)2.请你用一个词(或句子)揭示本文所表达的情感内涵。学生自由发言。(设计意图:大致把握小说表达的情感是“母爱”)二、研读文本细节描写在了解主要情节和基本感情后,教师引导学生品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份特殊“母爱”的?(一)品读描写客观环境的语句1.学生找出散见于文中的句子。如:令人窒息的煤烟气、和铁路平行的狭窄的小道、光秃秃的空地、沾满尘土的棕榈树和玫瑰丛、简陋的三等车厢、锈住的车窗、机车的煤烟不停地吹进窗子来、窗外吹进一股又干又热的风,夹带着火车的汽笛声和破旧车厢的哐当哐当声、贫瘠龟裂的土地、荒凉的旷野、车站上空无一人、小镇热得像个蒸笼、车站地上墁的花砖已经被野草挤得开始裂开。快两点了。在这个时候,镇上的居民都困乏得睡午觉去了。天气实在太热……2.客观环境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氛围?“午睡时刻”的时间设置有何作用?酷热、神秘、肃穆、凄冷(暗示祭拜之事的艰难、祭拜者的痛苦与勇气)启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景物描写的灰暗压抑,是因为内心的悲痛和忧伤决定了在小说人物的眼中不可能有可爱的自然风景。换言之,这些描写是蕴涵主人公情感色彩的自然风物,它暗合了文中人物的心情,也预示了与小说情节相关的肃穆氛围。伴随着“午睡时刻”的“热”、“困”、“静”、“闷”,小说内在的叙事张力慢慢增强。“礼拜二午睡时刻”点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午睡”一词也点出了周围的社会环境与人物的对比,简约中略带深邃。从某种意义上讲,故事的时间只有设置“午睡时刻”而非其他任何时刻,才能带来强烈而震撼的情感冲击力。(二)品读描写人物(以母亲为主)的语句1.外貌眼皮上青筋暴露,身材矮小孱弱,身上没有一点儿线条,穿的衣服像件法袍。要说她是小姑娘的妈妈,她显得太老了一些。在整个旅途中,她一直是直挺挺地背靠着椅子,两手按着膝盖上的一个漆皮剥落的皮包。她脸上露出那种安贫若素的人惯有的镇定安详的神情。母亲愣愣地站在那里,两只手紧紧抓住皮包。2.语言①与女儿——————“把鞋穿上!”她对小女孩说。“梳梳头!”妈妈说。“你要是还有什么事,现在赶快做好!”女人说。“往后就是渴死了,你也别喝水。尤其不许哭。”②与神父妹妹————“我要找神父,”她说。“我有急事,”妇女固执地说。她的声调很平静,又很执拗。“火车三点半就要开了,”母亲说。她的回答很简短,口气很坚决,不过声音还是那么温和,流露出各种各样的复杂感情。③与神父————“卡络斯?森特诺的墓。”女人回答说。“卡络斯?森特诺。”女人重复了一遍。“就是上礼拜在这儿被人打死的那个小偷,”女人不动声色地说,“我是他母亲。”“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人。”“我告诉过他不要偷人家的东西吃,他很听我的话。过去他当拳击手,有时候叫人打得三天起不来床。”“那时候,我每吃一口饭,都好像看到礼拜六晚上她们打我儿子时的那个样子。”“谢谢!”那个妇女回答说。“我们这样很好。”3.归纳伟大的母爱——生活境况不好;精神痛苦;性格坚强(对女儿、神父的言行);全力维护儿子形象;善良慈爱。尤其当“小偷”的儿子给母亲的“屈辱”由观念成为现实(围观的场面)时表现得更加果断和坚强。正是母爱给予她力量,使她能够冲破道德的谴责,可以坦然地面对异样眼光,顶着世俗压力祭拜儿子。在现实面前的这种姿态,更丰满了她作为母亲的形象。三、探究节制的情感处理方式问题:通过上述阅读分析,我们都知道这位母亲是深爱自己儿子的,但在痛失儿子之后却没有任何过激的表现(如号啕大哭、呼天抢地、捶胸顿足),这是为什么?(设计意图:探讨作者如何在维持母爱浓度的前提下寻求节制含蓄的表达方式要点:马尔克斯显然不想煽情,只是想克制地叙述一件本身无需渲染就令人震撼的事情,也许对这样的一位母亲煽情只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