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林旭瑷副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外界因素:•消毒与灭菌•抗菌药物的作用与细菌的耐药性消毒(disinfection):杀死病原微生物,但不包括芽胞。灭菌(sterilization):杀灭所有微生物,包括繁殖体和芽胞。无菌(asepsis):物品中没有活的微生物存在。防腐(antisepsis):防止或抑制体外微生物生长繁殖。抑菌(bacteriostasis):抑制体内或体外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无菌(asepsis):不存在活菌的意思,多为灭菌的结果。卫生处理(sanitation):将被污染的无机物体表面的微生物减少至安全水平。消毒与灭菌热力灭菌法辐射杀菌法物理学方法滤过除菌法超声波杀菌法干燥和低温抑菌法等化学方法化学消毒剂消毒、灭菌的方法2湿热灭菌法A巴氏消毒法:61.1-62.8℃,30min71.7℃,15-30secB煮沸消毒法:100℃,5-10minC流通蒸气消毒法:100℃,15-30minD间歇蒸汽灭菌法:100℃,15-30min,37℃过夜(3次)E高压蒸气灭菌法:15磅(121.3℃),15-30min1干热灭菌法A焚烧:B烧灼:C干烤:160-180℃,2hD红外线灭菌:(一)热力灭菌法湿热与干热灭菌效果的比较热型温度(℃)时间布层内的温度(℃)灭菌效果(h)20层40层100层湿热90-105.33101101101.5完全干热130-1404867270.5不完全湿热比干热灭菌好的原因:1细菌蛋白质在有水的情况下易于凝固变性2湿热穿透力强3湿热蒸气有潜热存在,水蒸气凝固成水释放潜热,迅速提高被灭菌物体的温度(二)光线与射线的消毒作用2电离辐射包括X射线和γ射线机制:干扰DNA的合成;破坏细胞膜;产生过氧化氢等特点:穿透力强,不升高温度1紫外线265-266nm杀菌作用最强原理:使两个相邻的胸腺嘧啶共价结合形成二聚体,干扰DNA复制和转录。用途与缺陷:空气、不耐热物品表面;损伤皮肤和眼睛(三)滤过除菌法用滤菌器除去液体及空气中的细菌用于不耐热的血清、毒素、抗生素(四)超声波的消毒作用可裂解细菌,尤其对G+更敏感主要用于粉碎细胞,提取细胞组分或制备抗原等二化学消毒灭菌法:机制:①使菌体蛋白质变性或凝固②破坏或改变蛋白质与核酸功能基团③改变细胞壁的通透性1.按其化学性质分:酚类、醇类、重金属盐类、氧化剂、表面活性剂、烷化剂、染料、酸碱类。2.按其杀菌能力分:a)高效消毒剂:能杀灭所有微生物b)中效消毒剂:不能杀灭细菌的芽孢c)低效消毒剂:能杀灭多数细菌繁殖体,不能杀灭芽孢、结核分枝杆菌和抵抗力较强的真菌和病毒。消毒剂的种类消毒剂的主要种类及其作用机制类别作用机制常用种类酚类蛋白变性,细胞膜损伤石炭酸醇类蛋白变性乙醇氧化剂氧化、蛋白沉淀高锰酸钾、过氧乙酸、碘酒重金属盐氧化、蛋白酶变性红汞、硫柳汞表面活性剂蛋白变性,细胞膜损伤新洁而灭染料干扰氧化、抑制繁殖龙胆紫酸碱类破坏膜、壁,蛋白凝固醋酸、生石灰烷化剂蛋白质、核酸烷基化环氧乙烷消毒剂的应用1病人的排泄物:等量的20%漂白粉、5%石炭酸或2%来苏儿、搅拌均匀,作用2小时2皮肤:2.5%碘酒、70%酒精、2%红汞3粘膜:1%硝酸银、3%过氧化氢、0.1%高锰酸钾等4饮水:氯气、漂白粉5厕所:生石灰6空气:甲醛熏蒸7手:2%来苏儿、2%碘酊、70%酒精影响消毒灭菌的因素•消毒剂的性质、浓度与作用时间•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真菌、细菌繁殖体、有包膜的病毒、无包膜病毒、分枝杆菌、细菌芽孢。•温度•酸碱度•有机物抗菌药物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一、概念1.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agents)指对病原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包括抗生素(antibiotics)和化学合成的药物。2.抗生素(antibiotics):微生物在其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杀灭或抑制其它特异病原微生物的产物。抗生素分子量小,低浓度就能发挥其生物活性,有天然和人工半合成两类。二、抗菌药物的种类(一)按抗菌药物化学结构和性质分类1.-内酰胺类(-lactams)化学结构中含有-内酰胺环的抗生素。-内酰胺抗生素分子侧链的组成形式多样,形成了抗菌谱不同、临床药理学特性各异的多种不同-内酰胺抗生素。包括:青霉素(penicillin)类:青霉素G、甲氧西林等头孢菌素(cephalosporin)类:头孢唑啉等头霉素:如头孢西丁单环-内酰胺类:如氨曲南碳青霉素烯类:亚胺培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