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粒体病:是由于氧化磷酸化功能缺陷使ATP合成障碍及细胞能量来源不足导致的一组疾病。由于组成氧化磷酸化系统的蛋白质是由线粒体基因组和核基因组共同编码的产物,所以线粒体病的遗传缺陷包括线粒体DNA或核DNA缺陷。线粒体脑肌病(mitochondrialencephalomyopathy)线粒体肌病(mitochondrialmyopathy)mtDNA的遗传特性:1、母系遗传:受精卵的线粒体全部来源于卵细胞。2、mtDNA的病变为部分性,即异胞质性。3、突变的mtDNA的数量或比例达到一定水平才引起线粒体功能障碍,即阈值效应。综上:mtDNA的突变特性、异胞质性的程度、组织氧化代谢需要等三种因素决定mtDNA突变的严重程度。线粒体病主要分为两大类:遗传性和获得性疾病,前者病因包括核DNA损害、线粒体DNA损害和基因组间的通讯障碍,后者主要由毒素、药物和衰老引起。mtDNA的突变类型:点突变、片段缺失、片段重复、丢失线粒体脑肌病的病因主要是线粒体DNA(少数是核DNA)发生突变,如基因点突变、缺失、重复和丢失,使编码线粒体在氧化代谢过程中所必须的酶或载体发生障碍,糖原和脂肪酸等原料不能进入线粒体,或不能被充分利用,最终不能产生足够的ATP。终因能量不足,不能维持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产生氧化应激,诱导细胞凋亡而导致线粒体病。线粒体结构异常、ATP产生不足,可以导致多系统损害,其中以脑和肌肉受累最为多见。1、神经系统惊厥、痉挛、发育迟缓、听力障碍、痴呆、40岁之前的中风症状、视觉系统损害、平衡功能障碍以及周神经病变等。2、眼眼睑下垂(上睑下垂)、眼球运动动障碍(眼外肌麻痹)、失明(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白内障。3、心脏原发性心肌病(心肌衰弱)、传导阻滞。4、肝肝功能衰竭(仅在mtDNA缺失综合征患儿中常见)。5、肾范可尼综合征(尿基本代谢产物丧失)、肌红蛋白尿。6、骨骼肌肌无力、运动不能、抽筋。7、胃肠道反酸、呕吐、慢性腹泻、肠梗阻。8、胰腺糖尿病9、耳神经性耳聋(mtDNA的突变有可能导致内耳毛细胞、血管纹听神经元的线粒体功能障碍而影响听觉功能)酶组织化学染色中的Gomoritrichrome(GT)染色可以清楚的显示坏死肌纤维的肌膜下有大量形态异常、肿胀堆积的线粒体被红染,甚至有的整个肌纤维红染,结构不清,即所谓的破碎红纤维(RRF)。这是各种线粒体肌病的病理特点。部分患者还伴有不同程度的肌纤维脂质沉积现象,油红染色呈阳性。电镜可观察到肌膜下或肌原纤维间有大量异常线粒体沉积,有的线粒体内存在结晶体样包涵体,为诊断本病的最重要依据。线粒体肌病进行性眼外肌麻痹(progressiveexternalophthalmoplegia,PEO)Kearns-Sayre综合征(KSS)线粒体脑肌病、乳酸中毒以及卒中样发作(mitochondrialencephalomyopathy,lacticacidosisandstrokelikeepisodes,MELAS)肌阵挛性癫痫发作伴破碎红纤维(myoclonusepilepsywithraggedredfibers,MERRF)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Leigh综合征常染色体显性/隐性进行性眼外肌瘫痪(PEO)线粒体神经胃肠性脑肌病阿尔佩斯病最常见的三种临床分型线粒体脑肌病伴乳酸中毒和卒中样发作综合症(MELAS)Kearns-Sayre综合症(KSS)肌阵挛癫痫伴不整边红纤维综合症(MER-RF)线粒体病的临床分型线粒体病的临床分型母系遗传。10~40岁发病,10岁前发育正常。多数为突然发病,少数缓慢起病。一般身材矮小,伴有神经性耳聋。首发症状为卒中样表现(肢体瘫痪、皮质盲、癫痫、呕吐等);追问病史可发现既往运动不耐受现象;可有偏头痛病史。临床表现的特点临床表现的特点头CT扫描病变呈现低密度改变,形态与脑血管支配分布不一致,称为“皮层样坏死”,系本病的特征性影像学改变。这种影像学改变数月后会完全消失,而在复发时又会出现在另一部位的皮质。部分患者可有双侧基底节对称性钙化。影像学特点影像学特点头MRI扫描发作期,可清晰的显示沿脑回分布的皮层和皮层下梗死,T2和DWI像呈现高信号,T1像呈现低信号。多位于顶、枕、颞叶等脑后部区。同样,病变与脑血管支配分布不一致。同样,病变数月后会完全消失,而在复发时又会出现在另一部位的皮质。影像学特点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