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禽流感和甲型H1N1流感第五课时病毒性传染病(二)传染病学一、流行性感冒传染病学(一)流行性感冒概述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其发病率占传染病之首位。其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20世纪的4次甲型流感世界大流行,中国半个世纪内(1953年至今)流感流行共计发生大、中、小规模的流感流行17次,其中2次为大流行。传染病学三种流感爆发历史1917年-1919年欧洲爆发西班牙大流感(病毒类型为甲型H1N1),感染人数达6亿,导致2,300万人死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只是850万人),是历史上最严重的流感疫症。1957年-1958年1957年2月在中国贵州爆发(病毒可能是在1956年从苏联传来),其后散播至世界各地。全球受影响的人数占总人口的10%-30%,但死亡率较1919年的疫症为低,约为总人口的0.25%.1968年-1969年流感从香港开始,全球的死亡人数达70万人,其中美国就占3万多人。1976年新泽西一名青年染上猪流感,引致恐慌会爆发新疫症,于是大规模推行疫苗注射。1986年-1993年世界不同地区发生数宗人类染上猪流感的病案。1997年香港发生禽流感,原本只影响鸡的病毒亦令人类患病。香港政府下令层宰150万只鸡。受影响的人数为18人,其中6人死亡。传染病学传染病学临床特点:临床以急起高热、头痛、全身肌肉酸痛、疲乏无力等全身中毒症状为主要表现,而呼吸道感染症状较轻。传染病学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组液病毒科,球型,直径80-120nm,基因组为RNA病毒。其特点是容易发生变异。分为甲乙丙三型,其中甲型最容易发生变异,可感染人和多种动物,为人类流感的主要病原,常引起大流行和中小流行。乙型流感病毒变异较少,可感染人类,引起爆发或小流行。丙型较稳定,可感染人类,多为散发病例,目前发现猪也可被感染。流感病毒不耐热,1001min℃或5630min℃灭活,对常用消毒剂敏感(1%甲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对紫外线敏感,耐低温和干燥,真空干燥或-20℃以下仍可存活。(二)病原学传染病学传染病学(三)流行病学(一)传染源:流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发病后1~7d有传染性,病初2~3d传染性最强。猪、牛、马等动物可能传播流感。(二)传播途径:空气飞沫传播为主,流感病毒在空气中大约存活0.5h,污染日用品。(三)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三型流感之间、甲型流感不同亚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可反复发病。传染病学(四)流行特征1)流行特点:突然发生,迅速蔓延,2~3周达高峰,发病率高,流行期短,大约6~8周,常沿交通线传播。2)一般规律:先城市后农村,先集体单位,后分散居民。甲型流感:常引起爆发流行,甚至是世界大流行,约2~3年发生小流行1次,根据世界上已发生的4次大流行情况分析,一般10~15年发生一次大流行。乙型流感呈爆发或小流行,丙型已散发为主。3)流行季节: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为主。南方在夏秋季也可见到流感流行。传染病学(五)临床分型1、单纯型流感:急性起病,体温39~40℃,伴畏寒、乏力、头痛、肌肉关节酸痛等全身症状明显,呼吸道症状轻微,可有流涕、鼻塞、干咳等。查体:急性病容,咽部充血红肿,无分泌物,肺部可及干性音。啰2、肺炎型流感:较少见,多发生于老人、小孩、原有心肺疾患的人群。原因:原发病毒性肺炎,继发细菌性肺炎,混合细菌病毒肺炎。表现:高热持续不退,剧烈咳嗽、咳血痰、呼吸急促、紫绀,肺部可闻及湿音。啰胸片提示两肺有散在的絮状阴影。痰培养无致病细菌生长,可分离出流感病毒。可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病死率高。3、中毒性流感:以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损害为特征。表现为高热不退,血压下降,瞻望、惊厥、脑膜刺激征等脑炎脑膜炎症状。4、胃肠炎型流感:少见,以腹泻、腹痛、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传染病学(六)并发症1、呼吸系统:细菌性气管炎、细菌性支气管炎、肺炎。2、Reye(瑞氏)综合征:Reye综合征是甲型和乙型流感的肝、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病年龄为12~16岁,退热后出现恶心、呕吐、继之嗜睡、昏迷、惊厥等神经系统症状,肝大,无黄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