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世界环境日宣传资料白色污染指的是废弃的塑料是高分子聚合物,不易降解,需数百年才能分解,如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塑料袋、泡沫板等。因此,造成污染公害。1.破坏市容环境。遗弃的塑料制品随处可见,是造成环境脏、乱、差的一个重要原因,也破坏景观,影响城市形象。2.危害人体健康。遗弃的塑料制品如粘有污染物,会成为蚊蝇和细菌生存、繁殖的温床,危害人体健康。3.影响农作物生长。农田使用的塑料薄膜老化后,会破碎遗留在田间,不分解腐烂,破坏土地结构,阻碍植物吸收水分及根系生长,影响农作物收成。4.危及动物安全。散落在江河湖海及田野的废塑料碎片被动物及小生物误食,会导致生病、死亡。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近年来,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和人口的迅猛增长,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面临十分艰巨的任务。资源浪费惊人,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森林面积大量减少。水污染、大气污染、海洋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加剧,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需要引起人类的高度重视。追求健康、良好的生存环境,是我们的崇高愿望。希望广大朋友正确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刻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切实增强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保护环境、美化家园做出应有的贡献。“六五”世界环境日的由来1972年6月5日至16日,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了人类环境会议。包括中国在内的113个国家参加了这次大会。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建议将此次大会的开幕日——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第27届联合国大会决定把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世界环境日的意义在于提醒全世界注意地球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要求联合国系统和各国在这一天开展各种活动来强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温家宝总理在2022年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上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2022年节能环保工作:加强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继续实施重点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污水处理回用,加快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地区重金属污染治理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控制农村面源污染。篇二:2022世界环境日环保宣传单向污染宣战—2022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世界环境日由来:1972年6月5日至16日,在瑞典的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113个国家、1300多名代表出席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这是世界各国政府共同讨论当代环境问题,探讨保护全球环境战略的第一次会议,是人类环境保护史上的重大里程碑。为纪念斯德哥尔摩会议和发扬会议精神,同年第27届联合国大会确定设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同时,确定了每年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雾和雾霾的区别:人们常常把雾和霾混为一谈,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雾是指相对高的空气湿度下,在贴近地面的空气中形成的几微米到100微米、肉眼可见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的悬浮体;而霾是悬浮在空气中肉眼无法分辨的大量几微米以下的微粒。通常把湿度大于90%时的低能见度天气现象称为雾,湿度小于80%时称为霾,而湿度在80%—90%时称为雾霾。目前公众关注的雾霾主要是由大气中直径为2.5微米以下的微小烟尘、粉尘及硫酸盐、硝酸盐、铵盐、有机物等颗粒物以及水滴叠加形成的。出现雾霾时,空气往往较浑浊,有时呈灰色或黄色,甚至红色。雾霾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气象条件,比如相对湿度比较大、大气处于静稳状态、突然遇到降温等。秸秆禁烧危害:焚烧秸秆至少有三大危害。一是污染空气环境,危害人体健康。秸秆焚烧会导致空气中悬浮颗粒数量明显升高,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严重影响人体健康。秸秆焚烧产生大量二氧化碳,还会加剧大气的温室效应。二是引发火灾,威胁生命财产安全。秸秆焚烧,极易引燃周围的易燃物,尤其在村庄附近,一旦引发火灾,往往很难控制,群众生命财产将遭受巨大损失。三是焚烧秸秆形成的烟雾,造成空气能见度下降,可见范围降低,极易引发交通事故,影响道路交通、航空安全,影响乘客生命安全。禁烧的秸秆包括小麦、玉米、油菜、水稻等各类农作物秸秆,以及垃圾、荒草、落叶等。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一是减少污染物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