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判断与应用小儿脑电图正确判断与应用小儿脑电图脑电图的定义及意义脑电图的定义及意义•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m,EEG)的定义:颅外头皮或颅内记录到的局部神经元电活动的总和。•脑电图的意义:癫痫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癫痫分型抗癫痫药物的选择预后估计病因分析脑功能判断脑电图的电极安放位置脑电图的电极安放位置根据国际脑电图学会建议,头皮脑电图记录常规使用10/20系统电极安置法,简称国际10-20系统。•电极数较多;•电极位置的排列与头颅的大小、形状成比例,克服了因头围大小和头形变异所带来的影响。•电极名称与头部解剖区相一致(前额:prefrontal;额区:frontal;中央区:central;顶区:parietal;枕区:occipital;颞叶:temporal)•电极位置与解剖部位基本吻合,但前颞区(F7和F8)例外。国际国际10-2010-20系统电极安置法的优系统电极安置法的优点点::脑电图基本概念脑电图基本概念•波幅(或电压):一个波的波顶到波底的垂直高度,以微伏表示。•频率:同一周期的脑波在1s内重复出现的次数,单位为Hz1s国际上统一用希腊字母命名,将脑波频率分为α、β、θ、δ四个主要频带,其中α和β频带又称快波频段,θ和δ频带又称慢波频段。脑电图基本概念脑电图基本概念患儿,女,8岁,背景活动以9-10Hzα节律为主,α节律调幅好α节律α节律θ活动δ活动患儿,男,2岁4月,异常脑电图,背景以2.5-5Hzθδ混合活动为主脑电图基本概念脑电图基本概念•调幅:脑波的波幅变化规律,反映脑波活动的稳定性•位相(或时相):脑电波形与时间的关系。以基线为准,波峰向上为负相波,波峰向下为正相波•活动:任何一种连续出现的占优势的脑波•节律:频率和波形大致恒定的脑波连续出现,但波幅可以有变化脑电图脑电图基本概念基本概念•棘波(spike):与尖波类似,时限在70ms以内。•尖波(sharp):波峰尖而波底宽,上升支陡峭,下降支稍缓,常下降至基线以下而后逐渐回至基线,时限70-200ms,新生儿及婴幼儿可达300-500ms,多为负相,也可为正相。•复合波(complexwave):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波组成,如尖慢复合波、棘慢复合波或多棘/尖慢复合波等尖-慢波多尖-慢波尖波癫痫患儿,睡眠中左侧中后颞区2-3Hz尖/(多)尖-慢波发放脑电图的诱发试验脑电图的诱发试验•目的通过各种生理性或非生理性的方法诱发异常波,特别是癫痫样波的出现,提高脑电图的阳性率。•常用方法睁闭眼诱发过度换气诱发闪光诱发睡眠诱发。•睡眠诱发:主要方式,多采用剥夺睡眠的方法,痫性放电主要在思睡与浅睡期出现•睁闭眼诱发:又称视反应,是脑发育过程中的正常反应。正常情况下,睁眼时枕区节律受抑制,5-6个月时开始出现,3岁时出现部分抑制,6-10岁左右抑制完全。抑制不完全或完全不抑制见于视力障碍或枕叶病变;睁眼时,隐藏在背景活动中的异常波(如尖波、异常慢波等)变得明显脑电图的诱发试验脑电图的诱发试验睁闭眼诱发脑电图的诱发试验脑电图的诱发试验过度换气诱发:要求患儿(一般>5岁)闭眼以20-30次/分的速度进行连续而规则的深呼吸,3-5分钟。对癫痫失神发作最有效,诱发出典型的3Hz棘慢复合波。闪光诱发:光敏性癫痫或儿童及青少年特发性全身性癫痫。发作类型多数为全身强直-阵挛发作,也可表现为肌阵挛发作或失神发作。失神发作,全脑3Hz棘-慢波阵发不同年龄阶段的正常小儿脑电图不同年龄阶段的正常小儿脑电图•新生儿期(CA44周以内)从早产儿到足月儿,EEG背景活动的发育规律是从非连续图形(TráceDiscontinuous,TD)逐渐演变为交替图形(TráceAlternant,TA),最终发展为连续性图形(不规则θδ活动)•婴儿期(2~12个月)2-3个月,以2-3.5Hzδ为主的δθ混合活动3个月,清醒状态下后头部出现最初的节律性活动,3-4Hzθδ活动>3个月,以θ活动为主,且随月龄的增加,枕区频率也逐渐增加5个月,5Hz左右θ活动为主,至12个月可达6-7Hz,偶尔可达到8Hz不同年龄阶段的正常小儿脑电图不同年龄阶段的正常小儿脑电图•幼儿期(12~36个月)1岁以后后头部基本节律从较快的θ活动逐渐向慢α节律演变2岁时枕区节律约6-7Hz左右,3岁以7-8Hzθα混合节律为主•学龄前期(3~5岁)3岁以后枕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