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给老师的100条建议》有感古人云:“三日不读书,便觉得面目可憎。”教师——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更离不开阅读。读教育名著,吸取其精华,用以观照我们的教学实践,考察并反思教育现象,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素养层次,从而使自己处在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超越的过程之中。阅读,一个锻造“学者型教师”的平台。《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这本书,看了以后,对我有很大的启发:首先的感受是:坚持写教学日记、教学随笔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本书其实是苏霍姆林斯基日常工作中积累的教育日记集或教育随笔集,里面共谈到了中小学教育中的100个问题,每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每谈一个问题,都给大家以深刻的启示,给大家以极好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建议作为教师要建立自己的藏书库,他建议老师每个月买三本书:一是关于所教的那门学科方面的;二是可以作为榜样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斗争事迹的书;三是关于人的心灵的书(心理学方面的)他说:请你像寻找宝石一样寻找那些关于杰出人物的生平和斗争的书籍,请你把这一类书摆在你的个人藏书中的最崇高的地位上,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在第42条建议中提到:如果少年学生除了教科书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科书也读不好,如果学生其他的书读得较多,那么他不仅能够学好正课,而且会剩下时间,去满足他在其他方面的兴趣。在第54条《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中,也提到这个问题,他说:书藉正面临着跟其他的信息来源(电影、电视等)进行竞争的局面,教育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这场竞争中,要使书藉始终成为胜利者。学生在读什么书,是怎样读的,读后在他们的精神生活中留下什么痕迹?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在第98条《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这条建议中,他谈到:“学校工作的经验使我深信: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的阅读。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他特别强调:请你不必害怕把学校教学的整块时间用在让学生读书上面去!你不必害怕让学生花一整天的时间到“书藉的海洋”里去游。如果我们的学生感到书籍永远是一种新奇之物,那么,我们的社会目前还不能对付的许多棘手问题就侍迎刃而解。他认为,一个学生在小学毕业的时候,最起码要拥有200——250本个人藏书。“我们特别关心的一件事,就是要让那些在家庭中由于各种原因而造成没有书籍就会感到精神生活很贫乏的环境的儿童,以及那些在学习上遇到严重困难的儿童,一定要拥有丰富的个人藏书。”我们学生的课后的脑力劳动,大部分用于个人选择的独立阅读,小部分用于准备功课。在我们这里,阅读非必修的图书和准备功课是两个权利相等、意义相同的因素。可能有些老师会觉得读书是额外的事,是可做可不做的事,而在第二条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这样的一个观点: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材,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它让我对教师的时间、效率问题有了新的认识:读书,能让我们赢得更多的空余时间,从而更轻松地工作,而越是不读书,我们的工作越会变得忙碌、盲目和没有头绪。在我们学校,有很多爱读书,爱学习的老师,我觉得,他们确实不一样,他们上的课不一样,写出来的东西不一样,带出来的学生也不一样,我觉得他们的学生能遇上这样的老师真是一种幸运、一种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