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论述类文本阅读总复习一、(·江西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艺术是意造空中楼阁来慰情遣兴。诗人在做诗时的心理活动到底像什么样,我们最好拿一个艺术作品做实例“。比如王昌龄的《长信怨》: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不曾留下记载,告诉我们他做诗时的心理历程。但是我们用心理学的帮助来从文字上分析,也可以想见大概。他做这首诗时必定使用了想像。想像就是在心里唤起意象。想像有再现的,有创造的。一般的想像大半是再现的。艺术作品“”不能不用再现的想像。比如这首诗里奉帚“”金殿“”“”“”“”玉颜寒鸦日影团扇“”徘徊,等等,在独立时都只是再现“”的想像。诗做出来总须旁人能懂得,懂得这是能够唤起以往的经验来印证,用以往的经验来印证新经验大半凭借再现的想像。但是只有再现的想像决不能创造艺术。艺术既是创造的,就要用创造的想像。创造的想像也并非无中生有,它仍用已有意象,不过把它们加以新配合。王昌龄的《长信怨》精彩全在后“”“”两句,这后两句就是用创造的想像做成的。个个人都见过寒鸦和日影,却从来没有人想“”到诗的主人班婕妤的怨可以见于带昭阳日影的寒鸦。但是这话一经王昌龄说出,我们就觉得它实在是至情至理。从这个实例看,创造的定义就是: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王昌龄的题目是《长信怨》。怨字是一个抽象的字,他的诗却画出一个如在目前的具体的情境,不言怨而怨自见。艺术不同于哲学,它最忌讳抽象。从理智方面看,创造的想像可以分析为两种心理作用:一是分想作用,一是联想作用。“”分想作用就是把某一个意象和与它相关的许多意象分开而单提出它来,这种分想作用是选择的基础。有分想作用而后有选择,只是选择有时就已经是创造。“”不过创造大半是旧意象的新综合,综合大半借联想作用。联想是知觉和想像的基础。艺术“”“”不能离开知觉和想像,就不能离开联想。我们曾经把联想分为接近和类似两类。比如这“”首诗里所用的团扇这个意象,在班婕妤自己第一次用它时,是起于类似联想,因为她见到自己色衰失宠类似秋天的弃扇;在王昌龄用它时则起于接近联想,因为他读过班婕妤的《怨歌行》,提起班婕妤就因经验接近而想到团扇的典故。不过他自然也可以想到她和团扇的类似。“因为类似联想的结果,物固然可以变成人,人也可以变成物,物变成人通常叫做”拟人。“”《长信怨》的寒鸦是实例,鸦是否能寒,我们不能直接感觉到,我们觉得它寒,便是设身处地地想。不但如此,寒鸦在这里是班婕妤所羡慕而又妒忌的受恩承宠者,它也许是隐喻赵飞燕。“”“”“”人变成物通常叫做托物。班婕妤自比团扇,就是托物的实例。托物者大半不愿直言心事,故婉转以隐语出之。(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改)“”下列对文中想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想像就是在心里唤起意象,也就是用以往的经验来印证新经验,从而创造出艺术作品。B.创造的想像是用已有的意象重新配合来创造艺术,再现的想像则是通过再现以往的意象来独立创造艺术。C.只有再现的想像决不能创造艺术,这是因为它并非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D.创造的想像心理作用分为分想与联想,先有分想作用而后有选择,选择就是创造,诗有时只要有分想作用就可以作成。二、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在某个场景中,你有没有碰到过突然萌生的奇怪感觉:这事曾经发生过,我曾经到这里,做……过这件事,听过这样的话记忆好像在不经意间穿越了时空,超越光速去未来转了一圈。法国医生弗朗伦斯·“”可尔诺第一次用记忆错觉描述这一现象,同时他认为,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视觉中,还会以听觉错觉、阅读错觉和体现错觉等形式出现。“”对于这一现象的产生人们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一般认为,似曾相识感的出现可能是因为人们接受了太多的信息,而没有注意信息的来源。熟悉感来源于各种渠道,有些真实,有些却是虚幻的。当身处在与曾经看过的某部小说或电影中描写的场景类似的真实场景时,虽然表面上已经完全忘记了这部小说或电影,但脑子里还会勾起惊心动魄的回忆。心理学家还指出,人们有时根本不需要真实的...